基于初中生化学学习风格的教学设计
作者: 杨阳 孙尚梅摘 要:本文以所罗门对学习风格的分类为基础,参照八种不同学习风格在化学学习中的表现,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二氧化碳》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根本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化学学习风格; 二氧化碳;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35-001
随着教学改革一系列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地位正逐渐提高,这也就要求教师应该能够发现不同学生所具有的个性特点,以及他们学习风格之间的差异。教师还应该依据学生不同学习风格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并整合多种教学策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根本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本论文基于所罗门学习风格的分类,并以活跃型与沉思型、感悟型与直觉型、视觉型与言语型、序列型与综合型八种不同维度的学习风格在化学学习中的表现[1]为参照,对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2]的第一课时《二氧化碳》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课题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此部分的知识内容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而在此部分是在学习了氧气和氢气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学习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这不仅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加强巩固,也对下一课时《一氧化碳》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因此本节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知道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利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且能够对其进行加工整理;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实验探究性质的过程,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温室效应的成因及危害,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
四、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质。
五、教学策略
以不同学习风格类型的学生划为一组的合作学习方式为基础,利用实验探究法、观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指导整堂课的教与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以“意大利屠狗洞”的神秘故事片段进行导课,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识。让学生产生疑惑,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再回顾旧知,以支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我总结二氧化碳的部分物理性质。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利用纸质天平进行实验,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2.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首先,利用可乐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发表观点。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教师对每组实验进行评价指导。最后通过各自的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
3.演示实验,观察分析
此部分是对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探究。首先教师用四朵石蕊溶液浸泡过的紫色干燥小花为实验用品,以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讨论,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其次再用酒精灯对变色的小花烘烤,观察现象,得出碳酸的不稳定性。然后联系旧知,找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真正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最后回到课前的“屠狗洞”之谜和二氧化碳灭火器,总结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并且不能供给呼吸。
4.联系生活,总结用途
用PPT展示几幅二氧化碳用途的图片,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中自我总结二氧化碳的几点用途。之后再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是不是越多越好呢?进而引出“温室效应”的热点话题,并组织学生讨论发表防治温室效应的措施,培养学生绿色环保的意识。
5.小结练习,加强巩固
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脉络回忆、总结,并附加练习题,对新知识进行加强巩固。
七、板书设计
6.3.1 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a.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b.不能供给呼吸
c与水反应:CO2+H2O==H2CO3
碳酸的不稳定性:H2CO3==CO2↑+H2O
d.与Ca(OH)2的反应:CO2+Ca(OH)2==CaCO3↓+H2O
3.CO2的主要用途:
光合作用、灭火器、化工产品的原料、气体肥料、制冷剂。
4.温室效应
八、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特点而成。但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种教学策略都适用于各种风格,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我选择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不同学习风格类型的学生划分为一组,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课上主要采用“学生探究、教师演示”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变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从教法到教学再到学法都以学生为中心,从根本落实“因材施教”的实行。但由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安排比较紧凑,实验和讨论部分较多,个别学生可能会跟不上,所以课后我将会多安排几节习题课来帮助学生消化新知识。
参考文献:
[1]杨阳,孙尚梅.不同学习风格在化学学习中的表现[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版),2014(08):44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通讯联系人,E-mail:[email protected]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35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