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预设”与“生成”共舞出高效的地理课堂
作者: 张彩萍摘 要:新课程对“预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倡导的是基于“生成”的“预设”;追求的是师生、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的过程中,即时的动态“生成”。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中去促进有效“生成”,通过有效“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通过精心“预设”与有效“生成”共舞出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预设; 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36-002
一、构建基于“生成”的“预设”
教学“预设”是指教学主体的筹划和设计活动,一个完整的教学“预设”包括主题、时效、行为主体和形式等四个要素。教学“预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指南,它为相关成员确定了教学目标、主题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可以使教学主体有条不紊地活动。新课改实施以来,一些教师在备课时仍然按原有的思维和方式进行课堂的“预设”,而没有考虑到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生成”。新课程倡导有效“生成”不是不要“预设”,而是对传统“预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倡导的是基于“生成”的“预设”。
1.“预设”目标应能促进有效“生成”
一般而言,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一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传统的备课中,在设定了三维目标后,教师在课堂上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按“预设”的思路,来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即使出现师生双边活动中偏离原来设计的教学目标的现象,教师也会毫不犹豫地将它拉回,重新回到原来设计好的轨道。而新课程则要求“预设”教学目标时,要给各种不定性的可能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一种展开的契机,当成一种宝贵的资源,因势利导,促进教学的有效“生成”。如八年级(上)“人口”一节,师生一起探讨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农民工进城”这一热点问题,这时一位思维活跃的同学突然冒出我们这个地区已出现“民工荒”了。我紧紧抓住这一紧扣生活实际,又是教材内容拓展和延伸的话题。在表扬了这位同学敢于质疑、敢于求异的勇气后,立即布置了二道讨论题,来引发同学们的“生成”:①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提示:从“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寻找突破口);②让学生讨论是否能够从东部向西部迁移人口,促进西部大开发。
2.从学生的“已知”预设“未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从“已知”预设“未知”,教师要做到四个“心中有数”:第一,学生可能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第二,学生有哪些是“未知”的,他们对哪些“未知”的最感兴趣;第三,如何用学生的“已知”去解开学生的“未知”,哪些“未知”是“跳一跳,能摘得到的”;第四,“预设”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即时生成留出时间与空间。如七年级(上)“地球”一节,我利用同学们“已有”的知识,“预设”了一个拓展的辩论题,“宇宙中有地外文明吗?如果有,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在同学们激烈争辩的基础上,我又“预设”两个“讨论题”,将课堂推向高潮。①宇宙中有天堂吗?②如果有,那么天堂在哪里?讨论后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地球就是天堂。我们应该更加珍爱它。
3.“预设”是教师的方向盘,学生“生成”的指南针
教学不应完全按“预设”的顺序,按部就班地教,让学生按照设定的步骤学,“预设”更不应成为教师设定的“圈套”让学生去钻。根据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应该站在教学生长和发展的角度,站在教学生成的制高点来优化“预设”,我们的“预设”应该是教师教学的方向盘,要对课堂“生成性”资源进行适时调整,向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有利于“生成”课程资源的方向行进;我们的预设应当是学生学习的指南针,为学生的有效“生成”指明方向、铺平道路。如八年级上“交通运输”一节,我用多媒体呈现几幅中国名胜景观图片。
师问:你去过这些地方吗?都乘坐了什么交通工具,为什么会选择这种交通工具?
生答:乘汽车去过苏州、乘高铁去过北京、乘飞机去过海南等等。
师问:你为什么要选择这种交通工具?从运量、运价、运距、运速等方面分析。
“预设”不仅要考虑教师的教,更要考虑学生的学。教师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为学生量身定做、把握方向,使学生的学习能不断产生新的“生成”点;同时要为学生“预设”最有利于“生成”的学习方式,并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做出调整。
二、追求有效的动态“生成”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该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谓动态“生成”是在“预设”和“非预设”的前提下,在师生、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的过程中,即时“生成”的各种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往往是不断变化的,呈现稍纵即逝的特征,所以教师应该善于追求有效的动态生成,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之光。
1.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动态“生成”的“敲门砖”
新课程提倡用学生的眼晴来观察,用学生的心灵去体验,用学生的方式去研究。教师如果心中、眼中没有学生,没有“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等理念,怎会有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预设”,怎会主动追求有效教学的“生成”,怎会为学生的一生发展着想?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的创造者、攀登探究的加油助威者、成功进步时的喝彩者。如七年级(上)“海陆的变迁”一节,我用多媒体模拟出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运动等各种动画图像情境,在这样的探究氛围中,我用赞许的眼神、激励的话语点燃课堂:未来的科学家们,请大胆预测一下全球海陆的分布格局,未来将会怎样变化?在这样的赏识评价下,同学们的一个个奇思妙想被激发“生成”:地中海将会消失,非洲与欧洲将会连成一片;东非大裂谷将会变成第五个大洋……
2.大胆质疑、及时捕捉,是动态“生成”的“推进器”
心理学认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从觉察问题、发现问题开始的,在发现问题之后,才能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处于求知过程中的学生,能否大胆地质疑就成了判断其是否具有创造能力的标准之一。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不光要问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更重要的是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大胆质疑,动态“生成”。如八年级(上)“工业”一节,我提出当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工业产生的污染的关系时,请学生大胆提出质疑。(下转第21页)
(上接第36页)这时学生踊跃举手,有列举看到化工厂排污水,火电厂排浓烟等。这时我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调查本地一化工厂污水排放与处理情况,及当地老百姓的反响。
3.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是动态“生成”的“催化剂”
开放性教学与封闭性教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课堂“活”起来了,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活”,表面上是课堂的形式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心智活、情感活。开放的目的是为了“生成”,是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如七年级(上)“地球的运动——公转”一节,我展示了“地球公转”的多媒体的动画,并拓展“生成”出一组生活化的问题:①二分二至日,太仓什么方位日出、什么方位日落?②二分二至日,太仓日出、日落的时间是多少?白昼时间约多长?同学们在讨论——争议——解答的过程中又“生成”了新问题:①比较二分二至日中午,太阳哪时升得最高?②比较二分二至日,中午太阳光照进教室的面积哪时最大?新课程强调动态“生成”,并不是说教学可以信马由缰。但优秀的教师能做到:当学生没有火花时,教师要去点燃、要去“借机生成”、“放大生成”,使之越烧越旺;一旦引导成功,教师则应“遁身而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思考、去“生成”……
参考文献:
[1]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黄莆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