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探究”
作者: 谢娟娟摘 要: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动手操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动手操作习惯,从而更好地体会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时有效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关键词:动手操作;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70-001
“实践出真知”,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生的数学学习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在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要借助学生的动手操作来进行学习。通过大量动手操作活动,如数、摸、摆、画、剪、量、拼、折等,有助于学生激活生活经验,易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一、动手意识的树立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动手操作意识,明确不是为了动手操作而动手,有选择的运用方法和手段进行动手操作活动,从而更好地体会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在教学中,创设特定的动手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活跃、开阔、产生联想;也可以依据学好奇的心理特点,巧妙设疑,引起其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动手思考、学习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找准时机
在树立学生动手意识的过程中,只有把握恰当的时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动手操作成为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学生初步认识和建立某些抽象概念(像第一次认识周长、面积、面积单位时),可引导学生组织实践操作,进行一些学具操作,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条件的给予
教师应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积极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
1.足够的操作材料
操作材料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构建数学知识及诱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工具。而提供充足的、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操作与探索的前提条件。
1.1提供的操作材料要围绕活动目标。投放材料的合适与否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因此,所提供的材料要充分围绕活动的教育意图和要求。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分一分》一课中,应为学生准备分类盒、分类对象,而且分类对象的数量和特征要便于学生分类。
1.2提供的操作材料要考虑数量。教师在提供材料时,不仅要考虑提供什么材料,还要考虑提供多少材料。只有提供充足的材料数量,才能保证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操作需要。
2.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观察到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所以,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只有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才能让学生真正经历观察的过程。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知道怎样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其次,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借助学具,利用这些学具体验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圆,它有可能是什么?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正方形,它有可能是什么?……教师给出从正面看到的平面的由三个正方形组成的图,要求学生用4个正方体积木,有哪几种搭法?小组成员边讨论边动手搭,最后形成共识。
接着,在学会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观察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实物,把从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画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画正确。
这样,学生通过具体的实物感知和动手操作,在多角度观察实物、看、摸、搭、画等的活动中内化和理解知识,真正有效的掌握知识。
三、动手习惯的养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操作习惯。
1.细处着手
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时,可以从细处入手,主要是指一些最基本习惯问题,如让学生自己学会学具的整理、实验过程的记录以及明确操作要求等等。
在学生使用学具操作时,可以“轻轻”两字开头,对学生说:轻轻地从学具袋里拿出5根小棒,把它们排在桌子中间。操作结束后,可以“快速”两字开头,对学生说:快速的把学具安全送回家,然后安静的坐端正,随着我数10、9、8、7……计时开始,学生们便以很快的速度轻轻收拾学具,把它们摆放到桌子左上角,并安静的微笑着坐好。
在学生进行操作的过程中,还应首先让他们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听清操作的要求,注意操作方法的恰当性,注意操作过程的有序性。
2.持之以恒
好习惯养成也绝非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动手操作习惯时,也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允许学生反复,在反复中进步,直至好习惯成为自然为止。
四、动手过程的反思
要使操作活动更有效,能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那么让学生及时回顾动手操作过程,积极总结反思和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一课,在学生通过拉、摸、画线段的操作活动后,可以由学生反思在此过程中自己的收获、自己的不足,鼓励学生自我提问:什么是线段?线段有哪些特点?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线段的?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能完成有关练习、解决有关问题吗?这节课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什么独到的发现或经验?对自己或他人的操作有什么评价?……这样的反思和评价,它的教育价值在于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意识,继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操作习惯,并通过实践操作、数学思考和积极的反思评价,将所学知识“内化”为智力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张玉平.《数学课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江西教育》,2012年第9期
[3]杨友兰.《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华西都市报》, 2013年0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