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离校综合症”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宁宁摘 要:如何组织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毕业生在离校前夕,大多有“离校综合症”。因此,分析高校毕业生“离校综合症”的成因,以及探索根本上预防、根治毕业生离校前不文明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毕业生; 离校综合症; 不文明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142-001
随着高校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如何组织毕业生文明离校,也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大学生“顺利地迎进来,平安地送出去”,成为每个高校学生工作的目标之一。但实际上,每年毕业生离校不文明行为都成为毕业时的不和谐音符。这主要来源于大学毕业生离校前夕的“离校综合症”,这是一种由高校毕业生离校前的复杂心理综合引起的反常现象,是毕业生四年积累下来的多种矛盾在离校前夕的集中反映。
一“离校综合症”的表现形式
1.酗酒打架
毕业前夕,毕业生们大都免不了沾染酒,不外乎两种表现:一种以酒助兴,一种借酒消愁。随着酒精的作用,大多数人都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稍有不顺,就会借着酒劲,发泄甚至打架斗殴,每年都不乏毕业生因酗酒滋事而受到违纪违规处理。
2.损坏财物
离校前夕,高校毕业生破坏物品现象普遍。宿舍楼经常能听到敲脸盆、砸酒瓶的声音。这种行为不仅严重破坏校园环境和安定,也形成重大安全隐患,还对非毕业班大学生思想行为带来不良影响。
3.寝室“脏、乱、差”
毕业生寝室不叠被子、不整理物品、不打扫卫生是家常便饭。在寝室学生也是通宵联网打游戏、打牌、打麻将赌博,曾经日夜栖息的寝室成了名副其实的“垃圾”集散地。
4.夜不归宿
大四下基本上所有专业安排都是学生在外实习,这就给毕业生在外租房提供了可能性。租房者不外乎是上班实习、考研、谈恋爱或者不喜欢受学校制度束缚的学生。结果造成宿舍管理失控,出现了学生在宿舍外违纪现象,严重者甚至导致犯罪事件的发生。
二、“离校综合症”产生原因
离校前毕业生处于“真空”状态。在这个特殊的阶段,大学生接受着学校教育和社会磨练,但他们处于“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边缘地带,是边缘人,学生的自主、自觉性都相对较差。从客观上说,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制约因素相对缺乏,容易产生“离校综合症”。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因素:
1.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临近离校时仍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落实工作岗位,使得这部分同学在毕业前心理压力很大,出现苦闷、彷徨等不良心理。同时就业机制的不完善和就业过程中有些社会不正之风,更加剧了部分毕业生的不满情绪。这些都易导致毕业生在离校前发生不文明行为。
2.学校教学管理缺失。伴随学校规模的扩张,形成一些管理问题,没有真正做到管理中的“全员育人”,“以人为本”。目前高校的教学培养计划都是将高年级课程压缩,甚至到最后一学期完全没课。这样的教学计划,让毕业生在毕业前夕除了找工作、写论文,其他就无所事事,极易引发事端。
3.毕业生个人因素。毕业生离校阶段最关心的问题无外乎学习所得、就业去向和情感归属等方面。然而,很少有人在这三个方面全面丰收,这也造就部分同学心理失衡,情绪不稳定,久而久之出现不正当的宣泄、报复、破坏等越轨行为。
三、根治“离校综合症”的有效途径
毕业生文明离校,离不开学校长效管理机制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以及校园文化的熏陶,从标本兼治的角度考虑,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高校应统一思想,各部门明确职责,保证毕业生离校工作文明有序进行。毕业生离校前,应由学生处提出毕业生离校日程安排,将毕业生离校的各项具体工作分解到各部门,要求各部门树立服务意识,切实帮助解决毕业生离校时遇到的各种困难,保证离校工作文明有序的进行。
2.强化行政管理手段的监督职能,约束学生的行为。我们还要严格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要把他们看成是特殊群体角色或者因为他们找单位的现实需要而放松纪律的约束。对于违反校规校纪的毕业生,一定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放羊式”的管理和姑息适就的态度,必然导致毕业生思想的松懈而出现思想和行为的偏差。
3.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毕业生的思想转化。成功的思想教育方法在于预防和疏导,而非强制。这方面工作主要依靠一线辅导员。一方面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要关心学生,做好细致入微的心理疏导工作。应避免例行公事式的巡查、谈心,避免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的说教,要真正深入到毕业生中间,以朋友的身份关心他们,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工作,化解各种心理矛盾。
4.培养毕业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面临残酷的就业竞争,自身能力与经验的缺乏,又使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校园自我与社会自我协调起来,不懂得实现理想要从实际开始,能力要从实践中得来,因而容易导致自我认识的偏差。因此,在就业教育中要强化职业教育。对特殊群体如贫困大学生、女大学生予以特殊关注,帮助他们舒解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同时还要加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和公德教育,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
5.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调整毕业生的身心状态。开展适合毕业生特点的文体活动,可以转移他们的消极思想,稳定他们的情绪。毕业生也可借助文体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锻炼自我。另外,文体活动还能增进师生间、同学间的理解与沟通,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使毕业生获得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切身感受到学校对他们善始善终的关心和温暖。
参考文献:
[1]杨建义.高校毕业生待就业的心态特点与教育引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
[2]杨小渭.关于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的几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1,(23)
[3]王义刚.浅析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