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高校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因素及对策

作者: 干磨昊

摘 要:本文从高校内部出发,找出导致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提出通过激发、诱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通过深化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体育教学和训练效果,从而使学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关键词:体育运动; 兴趣; 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143-001

随着新课程体制的不断深入,体育兴趣的培养问题已作为我国体育教育的目标之一,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因此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近年来体质健康标准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许多调查资料表明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是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较低造成的,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高低已经成为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的关键。

1.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主要原因

1.1观看和欣赏体育活动机会的匮乏

据统计,男生欣赏体育比赛基本有三种方式,主要是电视、网络、有时也会到现场。女生基本都是通过电视和网络。男生比较偏好身体对抗类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拳击等,女声比较偏向于隔网对抗和较少身体对抗类体育项目,如排球、羽毛球、体育舞蹈、跳水、花样滑冰、健美操等运动项目。

通过以上体育项目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形形色色的体育项目能够在我们身边开展,并且便于我们去观看的机会很少,基本只能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来进行观看。然而大学生基本都是寄宿生,一学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缺少电视和网络的学校,缺少观看和欣赏的机会。甚至于许多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学生,放假在家也因为缺少电视和网络而无法观看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1.2学生缺乏欣赏体育的知识和体育欣赏能力

体育是一个广泛的社会活动范畴,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更新的产物。现今人民普遍对体育的认识不足,甚至有些人认为生产劳动就是体育锻炼。学生因为受到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对体育缺少全面科学的认识。虽然学校开展形形色色的体育活动,但是在内容、规则等方面缺少宣传的力度,导致学生对各种体育活动缺少明确的认识,学生缺乏“看懂”体育竞赛必需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欣赏能力,导致学生对于体育赛事看不懂或者不会欣赏。有可能学生会观看一场两场,但是因为自身主体认为比赛缺少观赏性,无法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从而拒绝再次参与观看和欣赏体育活动,进而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

1.3学校组织体育比赛的项目单一和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在体育兴趣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特点,大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中具有多面性和多变性,然而因为学校在组织体育比赛中受到硬件设施的影响,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开展一些较为大众的和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体育项目,这必然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体育项目多面性和多变性的需求,使得学生对某些体育活动产生抵抗和厌恶的心理。其次体育活动的开展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使得本来对学校组织的项目具有较高的兴趣的学生,因为对后续活动的开展的不确定性,而放弃继续参与这些项目的锻炼和学习,影响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

2.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的的途径

2.1遵循触发兴趣自然规律

兴趣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在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要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兴趣的提高基本类似以下客观规律:观看欣赏→体验参与→学习强化→成功满足→兴趣强化。首先通过观看欣赏体育比赛或者竞赛,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表象,让其中一些美好的东西触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其次鼓励学生体验参与,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就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与缺点,诱导其参与体育锻炼和技能的学习。最后再次参与体育比赛活动中去确定自己成绩的提高获得满足,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2.2普及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欣赏能力

对于大学生来讲,基本体育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应该在十多年的体育实践中就具备了,然而现实中恰恰相反,许多大学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我们应该加大体育理论课的力度,适当开展体育欣赏课程,针对同学们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进行重点讲解和理论分析,并积极诱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逐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从感性的观看升华到到理性的欣赏,逐步强化学生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

2.3学校体育比赛组织管理科学化,确保其连续性和传统性

学校体育比赛的如何管理一直是个难题,为了便于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加深对学校安全治理,学校体育管理者一直在不遗余力的把学校体育系统变成封闭的、稳定的系统,尽量减少外界环境对学校体育的影响,这种组织管理方式严重阻碍了学校体育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交流。

加强内部沟通交流,高校内部各系、各部门之间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组织相应的交流活动。校级的各种杯赛和联赛如火如荼的开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热情。加强外部环境之间的交流,学校的优势体育项目和传统体育项目,成为学校与外部环境交流的主要因素。我们必须通过内部的交流激发学校体育的发展,使得学校体育具备一定的竞争力,通过外部的交流,带动内部交流的竞争性,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舞台,带动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动力。

3.结束语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不是一般的体育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养成教育过程,因此,不仅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引导,还需要校内外的配合来共同实现。

基金项目:安徽科技学院院级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和谐”语境下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主持人:樊申元(批准号:SDC2013329)。

参考文献:

[1]王薇薇,徐国芳.大学生参与体育欣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浙江体育科技,2005(05)

[2]杜志锋,王丽微.浅谈高校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3(04)

[3]李存健,赵先卿,李国.孙庆祝.学校体育管理的自组织观探析[J]体育教育学,2010(11)

[4]郑华伟.构建学生体育学习主体地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5)浅析影响高校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因素及对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