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英译中美学表象要素与非表象要素举隅
作者: 李晓彤摘 要: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比较矛盾先生的著名散文《白杨礼赞》和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通过实例分析,探讨美学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如何在原文和译文中达到艺术的统一和共鸣。
关键词:翻译美学; 表象要素; 非表象要素; 散文风格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144-002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散文传统深厚的国度,散文的成就不下于诗歌。散文因其形式灵活、意向丰富而享有美文之誉。矛盾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白杨礼赞》是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一篇著名抒情散文。
散文是中国文学的精髓,承载了中国的文化,是可译更是值得译的。鲜明的风格是散文的生命,翻译的关键是风格的再现。译者不仅要从微观上剖析遣词用句的灵活安排和句法结构的巧妙组合,更要从宏观上准确把握原文的风格,深入理解和体会原文的总体艺术效果,才能让读者对于散文的理解寓之语句而感知于心。张培基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散文的翻译,他的作品一直是译界备受推崇的精品佳译,《白杨礼赞》的英译就是典型的成功之作。本文通过具体实例,从美学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两个层面探讨《白杨礼赞》英译文的艺术成就。
二、《白杨礼赞》原文和译文比较分析解读
张培基先生对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认为翻译应遵循忠实(faithfulness)和通顺(smoothness)原则。“忠实”作为核心评价标准强调译文不仅应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还应该再现包括民族性、时代特点、语言变体及作者行文特征等在内,的原文风格,同时语言要通顺流畅、可读性强。因此,散文翻译必须是内容的重构、风格的再现和审美的传递。翻译美学是运用现代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包括对翻译的审美客体(原文)、审美主体(译者)和审美客体与接受者(读者)关系的研究,对翻译中审美体验一般规律的研究等。构成原文特色的种种美学要素(constituents)是判断原文审美价值的主要依据。该理论认为审美要素可分为美学表象要素(overtaesthetic essential factors)及非表象要素(covertaesthetic essential factors)两大类,前者指原文语言形式上的美,通常是“直观可感的”,诸如音系、语域、句法、词语、章法和修辞等;后者则与语言形式没有直接关系,是非直观的,不直接表现于词语、句子和句组的分布上,却蕴含原文的神韵、风骨、气势和情调等特征,被称之为“非定量因素”(刘宓庆,2005:221)。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审美主体的译者要对审美客体的表象要素作充分的解读,将原文的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呈示非表象要素,对原作进行完美再现。
1.表象要素
(1)词语要素
作为一名优秀的译者,张培基先生有着丰富的翻译经验和对英汉双语娴熟的驾驭能力。《白杨礼赞》译文措辞考究,准确再现了原文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忠实传递了原文的风格。现列举数例比较原文与译文,体会其成功之道。
“赞”是全文的文眼,作为核心基调,原文中“赞美”一词出现四次,译者根据不同的语境采用了不同的措辞再现赞美之意。
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Let me sing its praises.
2)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I pay tribute to them because…
3)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they like to eulogize the elite namu.
4)…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I, for my part, will be loud in my praise of the latter!
例1)和例4)中,译者用带有praise(expression of admiration or worship,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的两个短语sing its praise和be in my praise来表现对白杨树带有敬意的赞美。例2)中用pay tribute to(praise and thank to show respect,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来进一步抒发对白杨的“礼赞”,即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这与原文题目的翻译Tribute to the White Poplar遥相呼应,有点睛之妙。而在例3)中,顽固分子对楠木的赞美,译者选用了带有“歌功颂德,戴高帽”之意的eulogize (make high praise formally and eloquently,《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一词来隐示对国民党的反讽之意。均为“赞美”,张先生却运用不同的词汇来表现其语义的差别,让读者领会文章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例子还出现在对“哨兵”一词的不同翻译上,可谓准确忠实、妙笔生辉。
5)……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
…standing there proudly like sentries.
6)……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our dauntless soldiers guarding our homeland…
例5)中的“哨兵”拟人化表现白杨树具体的外形直立挺拔,就像执行警戒任务的士兵,直译为sentries即可。而例6)中的“哨兵”却喻指从事正义斗争的广大抗日军民,再用sentries已不符合语境,本着严谨的工作态度,张先生用短语soldiers guarding our homeland又一次准确传递了原文的表征语义。
(2)修辞要素
修辞(rhetoric)可以指修辞层面的语言现象本身,是“用以说服或感动别人的语言(language designed to persuade or impress, 《简明牛津词典》)”,又可以指修辞的艺术,也就是修辞学,“使说话或写作具有说服力或感动力的艺术(art of persuasive or impressive speaking or writing)”。现基于修辞方面的语言现象,具体探究原文中的积极修辞格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具例如下:
7)……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something like a huge yellow-and-green felt blanket
8)坦荡如砥
flat like a whetstone
9)……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They are giants among trees!
比喻能使描述的事物形象化,使语言生动形象。作为比喻句,原文中例7)是隐喻,例8)为明喻,译者均将其处理为符合英语行文规则的like…结构,突出烘托被喻本体特点,让读者一目了然。例9)及前面的例5)是对白杨树拟人化的描写,like sentries突出表现白杨树高大挺直的外形似哨兵,例9)则运用直译手法直抒胸臆,译为“They are giants among trees!”,同时借助感叹号加强语气,表现作者的强烈感情,让读者印象深刻。
排比是利用三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及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描述事物,以达到加强语势的效果。作者分别在第1,4,6,8自然段表达“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这一排比句式,译者以直译手法均采用“be no ordinary trees”结构来贯穿全文。第7自然段中出现“难道你只觉得它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难道你竟一点儿也不联想到…?”“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句反问排比,译者同样运用How could you…?这一句式连续译出,读来调理分明,层次清楚,朗朗上口。
2.2非表象要素
非表象要素是译者在理解原文时必须抵达的层面,是文学翻译的宗旨。刘宓庆认为非表象要素是文学作品的气质如意境、神韵、韵味、风貌等审美构成要素。虽然这些要素并没有赋形于具体的词、句、篇的语言形式上,是非直观的,但它们在总体上却是可感知的,是语言的非物质形态的审美构成,是不稳定的、难以捉摸的,因而是模糊的;它是联系的、亦此亦彼的,因而是某种集合体,在美学上称为“非定量模糊集合”。非表象要素可通过模糊语言呈递。模糊语言表达不确定性和文本审美层面的空白,有待译者去解读和揣度,其弹性和张力使得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得以延展。
(1)原文感情色彩的传递
作者通过丰富的文字表达感情色彩,确定作品的整体基调。译者有责任向读者忠实传达原文的基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当时矛盾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只能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团结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赞”是核心基调,从题目到内容,作者的赞誉之情溢于言表。第7自然段中,作者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词语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同时用“坚强不屈”、“挺拔”、“傲然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张培基先生在翻译中更是不吝笔墨,分别用“big and tall”,“honest and upright”,“simple and plain”,“earnest and unyielding”,“standing proudly”,“striving”,“stand erect and unbending”,“stand indomitable”等积极语汇传递对白杨的喜爱之情。结尾更是传递感情色彩的鲜活译例:
10)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The reactionary diehards, who despise and snub the common people, can do whatever they like to eulogize the elite nanmu and look down upon the common, fast-growing white poplar. I, for my part, will be loud in my praise of the latter!
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爱憎分明,感情色彩跃然纸上。译文也毫不逊色,一方面采用以who引导的定语从句,符合英语行文习惯;另一方面用“the reactionary diehards”来直接指代“顽固的倒退的人们”,简洁凝练;以“I, for my part, will be loud in my praise of the latter!”感叹句结尾,感情强烈,回应开头,语势有力,从内容到形式都精确传递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2)目的语读者的审美趣味
作品的非表象要素还表现在本体外的非稳定结构中。对作品的意境、神韵、情致等非稳定结构内涵的审美感取决于读者的审美品味,需要读者亲身参与和诠释。不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翻译必须把目的语读者审美感受纳入考虑范畴。《白杨礼赞》英译文之所以成功,是基于张老先生悉心推敲语言层面上的表象因素,力求再现原文风格,更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审美趣味及感同身受。为符合英语读者的思维模式和行文习惯,他在翻译中对句子结构进行了大量的调整,如增补主语或重新确定主语(例10),或者用常见的it作形式主语及动词不定式作主语,以符合英语的句型表达习惯,使译文地道流畅。白杨树是生长在我国北方高原上的树种,原文中反复出现“北方”、“西北”方位词,为避免目的语读者因文化缺省而有理解上的障碍,译者并没有只用“North”或“Northwest,”而是选择文中适当位置增译为“North China”及“Northwest China”,既让读者准确知晓原文地理背景,又避免啰嗦繁复。作为积极的目的语读者,能从中体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自身文化视野。
3.结语
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是散文艺术生命力的重要体现,能否在译文中尽力再现原文的风韵,是翻译成败的关键。《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魅力非同小可,是茅盾先生的宝贵艺术遗产。张培基先生在准确把握原文语言形式中的独特表象要素,潜心揣度原文的非表现要素,以合乎译入语语义结构的行文理念,将其再现于读者面前,既达意又传神,实践了与原文风格的和谐统一,是难得的佳译,值得译界人士学习领悟。
参考文献:
[1]罗琼,廖海燕.2011.译者的角色与文内因素分析——张培基英译《笑》赏析[J]湖南技学科院学报,(7)
[2]侯向群.1995.美的认识与美的再现——谈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审美标准[J]外语研究,(2)
[3]王琴玲,黄勤.2013.《背影》英译中形式与非形式标记的风格再现[J]外语教育,(13)
[4]刘宓庆.1994.翻译美学基本理论构想[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5]刘宓庆.2005.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6]张培基.2007.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