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中国生态经济建设探析

作者: 赵彦普 李想 李雄伟

摘 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革命政治运动中从意识形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时下,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飞快,与其相对应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是国际共识。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探讨中国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的必要性及途径,以促进中国生态经济建设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建设;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146-002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关生态经济建设的论述

1.马克思主义和谐发展观

和谐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部分,重点在强调人、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统一。中国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建设的理论来源于这一和谐发展观,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丰富和完善。人与自然相统一,强调人和自然界之间互相为对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人以自然界为对象,自然界也将对人产生反作用。这一客观规律是自然界固有的,只有遵循这个客观规律,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自然及社会实践活动才能顺利,才不会受到其制约。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就要遵循这一客观规律,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这样下去将得不偿失。

2.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人固有的特性,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类在对客体进行改造时所表现出的自觉、主观能动,有意识的去想办法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更加有效、有针对性的来改造客观世界。以实践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如果忽略了这一特点,客观世界、客观规律将制约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就束手无策,只要人类认识、遵循客观世界的规律,还是可以积极、主动地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人的主体性也是脱离不开人对自然界、社会及人类历史的整个创造过程的。

3.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

对于一个具有整体性历史范畴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层含义来理解。

1.人类的总体历史汇聚成了世界历史。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明显的共同性和统一性,世界史之于民族史恰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2.人类之间的交往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形成了世界史。从18世纪以来,由于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制约、渗透、影响,促进了世界近代史的形成。世界史就是整体和系统,民族史则是局部和要素的关系。

3.世界史的形成标志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阶段的到来。共产主义运动促使了世界史的形成,对于人类的彻底解放和向人类社会的更高级阶段发展贡献了很大力量。

4.作为系统整体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对中国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建设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中国生态经济建设势在必行

生态经济,指在现代科技水平下,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形成一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相匹配的健康经济体系。在这一经济体系下,既充分发展社会经济,又不会破坏生态环境,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会给生活环境带来压力和负面影响,生活环境的提高反作用于经济发展,二者形成一种良性互补的机制。这种生态经济发展方式既不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也不会为了保持好生态环境而放弃经济的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发展,关系到未来世界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已明确提出,要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融入生态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及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无不要深入发展生态经济建设。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

人类从在地球上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开始了改造自然的活动。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除了满足自己的生存环境之外,还在破坏着自然。早期,人类主要是靠狩猎和采集自然界里的野果为生,但随着这些活动的过度改造,其周围环境的生物链遭到破坏,有些物种灭绝,最终使得人类不得不重新选择新的生存环境。这是人们遇到的最早的生态问题,但在当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对此没有妥善的解决办法。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生活会逐渐到达了农业和畜牧业阶段,由于人类对大片田地的需求,于是对周边生存环境过度开发,使得生态失衡,环境恶化。到了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干预程度日益增加,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并以自然为物质基础,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准则,人类并不能无视它们,而是要尊重规律,使自然与人和谐发展。人类应该摆正自己的态度,积极主动地顺应自然。发展生态经济正是顺应了这一要求,将人、经济、社会、生态纳入到一个整体中,形成一个有机系统。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取得“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发展是十八大报告重点指出的,也是当下社会经济建设的方向。实现“两型”社会建设,应当以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点,协调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发展服务于经济建设,又反作用于经济建设,生态遭到破坏,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生态保持良好,经济建设也许得不到更快的发展,但可以保持长久发展。生态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实现以生态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建设,完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生态经济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成为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完成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变就成了建设“两型”社会的工作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将是实现中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生态经济要求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追求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相辅相成。因此,发展生态经济既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需要,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保证。

三、中国生态经济建设实现路径

1.生态农业

农业不仅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世界各国的衣食之源和国家民生保障性产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人民已经意识到,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物质产品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问题。如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的环境污染;大量使用地膜导致的“白色污染”。所以,探索发展农业的新途径是各国第一产业所面临的棘手问题,顺应时代特征、环境需求,各国不谋而合的共同选择了生态农业。所谓生态农业,是指根据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结构和产业布局,以尽可能少的原材料获得尽可能多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从而获得生态经济效益的农业发展模式。

介于生态农业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国可以从以下模式发展生态农业:

1.1立体生产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利用各种生物群落的生产特点,通过人工组合建立立体结构,充分利用空间和物质能量,使生物共生互利,达到物质生产的目的。这种模式在我国普遍存在,主要有农林间作、各种农作物轮作间作与套中、林药间作等。主要是利用空间上的多层次和时间上的差别来进行生产,使各种农作物相得益彰,充分利用太阳能和土地,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

1.2不同物种共生模式。该模式利用了生态学的互惠共生原理,人工利用不同生物群落的特点,使其取长补短,互利共生,达到能量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循环,节约外部能量的目的。这降低了成本,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在我国主要有鱼蚌共生、稻鸭共生、稻鱼萍共生等多种类型。

1.3生态农业园区模式。该模式将规模经营的理念运用到生态农业的生产中,将土地、劳动、机械进行优化组合,以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同的生态农业园区有不同的主导产业,主要类型有科技示范、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如宜昌凤凰山生态农业园区,以林草为主,建立两个生态平衡模式,即土地—牧草—禽畜—粪便—沼气—沼液—土地肥料和土地—林果—绿肥,其中,禽畜与林果可以投入市场获得收益,自产饲草、沼气、沼液可作为能源与原料,以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利用能量转化,资源循环的生态原理,实现了整个园区的生态平衡,获得生态效益。

2.生态工业

工业革命后,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工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极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灾难,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要用一种能够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纳入统一考量的工业模式,生态工业就应运而生了。生态工业是指按照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方式,利用科学技术,节约资源、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工业生产体系。主要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等为特征。在我国,生态工业的发展主要包括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

清洁生产,是指从源头控制,采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以削减污染,通过采用高新技术、高科技设备来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减少生产中污染物的排放,生产出对人类健康及环境无害的产品。即清洁能源—清洁生产过程—清洁产品。清洁能源是指能源的清洁利用,包括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清洁的生产过程是指尽可能少用或不用有害的原材料,保证中间产品的无毒无害,采用高效的设备,物料再循环、科学量化管理等。清洁产品是指少用甚至不用稀缺原材料生产的产品,使用中或使用后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无害的产品。通过清洁生产,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短缺资源的替代,缓解资源紧张的压力;二是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使工业生产对人类及生态环境的危害降到最小。

生态工业园区是一种工业共生系统,企业之间、企业与当地社区居民之间相互合作,进行能源、材料和产品交换,使得能源和原料使用量最小,产品产出量最大,废弃物排放量最小,寻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生态工业园区整体利益大于单个企业的利益总和。20世纪70年代丹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生态工业园区——卡伦堡工业园区,随着生态工业思想的传播,生态工业园区成为许多国家传统工业园区改造和完善的方向。我国也相继建立了一些生态工业园区,如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包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这些园区通过配套的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保障生态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比较完整的不同工业种类相结合的生态经济系统。

3.生态旅游业

生态旅游,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已被人提出,在环境伦理观的影响下,人们逐渐注重旅游方式的可持续性。主要内容是了解及体验自然景观及相关文化,它是合乎生态伦理道德的,不会导致环境资源的退化,并使当地居民和相关企业获得经济利益的一种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体现着自然与生活的和谐之美,体现了自然和社会的平衡之美,以其丰富的色彩、特异的环境吸引着游客。通过生态旅游活动,寓教于游,唤起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增加景观地居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具有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中国生态旅游资源很是丰富,在中国五千年文化底蕴的熏陶下,孕育出了数量众多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如九寨沟、五岳、恐龙谷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如北京故宫、丽江古城、敦煌莫高窟等人文生态旅游资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应充分加以利用,使得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隋秀英,陈士勇.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势在必行[J]理论界,2010,(8)

[2]徐竟成.论传统服务业的生态化建设[J]四川环境,2006,(2)

[3]王万山.生态经济理论与生态经济发展走势探讨[J]生态经济,2001,(5)

[4]郭艳华.走向生态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5]崔宁.马克思实践主体观视野下我国主体性问题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P32-P3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