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作者: 孙建中摘 要:新物理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明确提出来,强调“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这样的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交流。
关键词:新物理课程标准; 探究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016-001
初中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初中物理学习使青少年进入了物理知识的宝库,培养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具有了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在学习中学会对知识的探究,成为摆在初中物理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心得与体会。
一、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与交流
本人认为要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时间和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交流、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实践能力。这种“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交流”的教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而这种教学方法在合作实验、合作作业中效果最为明显。
如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中,我就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验检验,最后写出研究报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先猜想了影响蒸发的因素:温度、空气湿度、气候、液体表面积、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液体的质量、体积等。然后做了“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比较用电吹风和不吹的两杯水的蒸发”、“一碟水和一蝶酒精的蒸发”等大量实验,查阅了管道输水、动物散热、坎儿井等大量资料,写出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探讨”等报告。就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获得了知识,理解了知识,学会了对知识发现、研究、解决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在平时的作业时进行合作交流,提高学习积极性,拓宽知识面
作业是教学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要独立完成作业,它只强调了“教”的作用,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忽视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如在学“人眼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之前,我先让学生分组调查:什么是紫外线、红外线?它们有哪些特征?有哪些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来防止红外线、紫外线?然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写出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作业完成后,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心交流,为提高积极性,我还请他们的班主任与学生自己选出的评委为各小组打分、记成绩,对学生作业的内容、形式、实际操作的具体过程以及达到的实际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
三、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合作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探究思考
演示实验一般来说比较成功,也较简单方便。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尽量做到视度大、现象清楚。并且在演示实验时教师要注意讲解配合,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归纳推理。
如在演示伽利略斜面实验时,我采用的是先引导学生理论分析,并猜想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猜想:让小球从斜面的一端滚下时,当1、两斜面的倾角一样时,将会看到什么?2、另一斜面的倾斜度变小时,将会看到什么?3、另一斜面的倾斜度为零时,即水平时又会看到什么?4、为什么会看到这些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接着,我请几位学生上讲台与我一起共同完成演示实验,其他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等。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非常踊跃,而且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上讲台做演示实验的同学也非常认真。就这样,通过同学们的实验探究和分析、讨论,最后同学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之所以能看到这种现象,是因为几乎没有摩擦力;并且认为亚里斯多德的看法——“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观点是对的。通过这个演示实验,学生就很容易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有关知识。
四、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反馈,达到拓展延伸知识的作用
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会提出一些新的疑问。这时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我的探究活动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从而起到拓展知识面的效果。如在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时,我以小组为单位,在光俱座上自由实验。在实验中发现一样的器材结果却不同,什么原因呢?这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好奇,这时我顺势引导,请一同学在黑板上归类出成倒立缩小的像的物距和焦距,同理还分别列出另外两组数据,让学生通过对这三组数据的归类对比,得出物体成像的性质决定于物距和焦距的关系;然后再进行归纳小结,得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接着我再让学生验证以上实验结果。
五、加强课后探究,延续课堂教学,巩固知识”后台”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指导或学生自学等途径,让学生在课外对已学的知识做比较深入的分析与综合,经过自身的探讨和研究,对某些物理现象、实验提出一定的见解或观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或见解用书面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虽然这些在学术方面并无太大的价值,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他们经过独立探究获得的全新的“再认识”、“再发现”,它能有效的解决所学的知识的“为什么”,所以在课后我常有意无意布置一些趣味性十足的实验让学生完成。
教学实践结果表明:通过教师让学生感知探究模式、学会合作交流,激发探究合作的欲望,内化探究合作交流方法和分析结果,使学生自己学会了“捕鱼”,学会了如何去自主学习,去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交流合作的快乐,养成了良好的科学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实践证明,只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