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课上让学生发现自己

作者: 王娟芳

摘 要:“发现型课堂”的理念是以人为本,由学生被动接收转化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而课堂是生命中的一段不可复制的段落,也是师生共同创作的一部作品。对学生而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他们精神寄居心灵依托的场所。文中我从体验、探究、创新入手写下几点初探。

关键词:体验; 探究;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058-001

“发现你自己”是发现教育理念的核心,它缘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传世名言“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是整个课堂的难点和重点。所以对教师而言,发现课堂不仅是发现自己的教法,而且是发现学生的一种学法。发现型课堂要求老师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好奇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并且发现问题。

现在“发现型课堂”是我校正在实行的新的课堂模式。我校又是以音乐为特色的一所学校,所以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我校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是难得的机遇下的挑战。然而,如何把握整体的质量与效益,需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模式上进行研究,“发现型课堂”在与音乐教学理论的结合,进行自己的事例,阐述了以下几点初探:

一、通过体验,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音乐教育中的体验是人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所获得的一种感受和经验。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在音乐教学当中,体验模式是音乐教师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我国教育家程颐曾提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也就没有了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要说创造性了。在教《郊游》这首歌曲时,如果单纯地进行教唱就显得很呆板,学生也想象不到歌中小朋友去郊游的心情,我特意加入一个律动环节《火车,火车开来了》,让学生体验乘坐火车时的激动心情,这样整个课堂就会显得很沉闷。对此,我在进行教唱时便启发学生:“同学们谁见过、坐过火车?能说一下自己坐火车时的心情吗?”这一问,学生们可来了精神,纷纷举手抢着回答。接着我又问“当火车‘咔嚓、咔嚓’启动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这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争着举手回答,他们开始各抒己见,沉浸在美好欢乐的想象之中。于是我当起了火车播音员,音乐一起,同学们便高兴地唱起来,好象自己真的坐上了火车,他们有的高兴地摇晃着小脑袋,甜甜地笑着;有的同桌兴奋地交流着感情,那眼睛活像是在说话;有的合着音乐的节奏愉快地拍着手;还有的竟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

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和体验是在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推动下开始的。因此,应当适时地激发学生新奇、激动、兴奋的情绪和跃跃欲试的心态,从而使学生的精神进入积极的状态。

二、通过探究,渗透学生的学习深度性

“发现型课堂”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究,探究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人类正是在对求知领域的不断探索中获得发展的。它在音乐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它关键是培养学生一种探索研究的意识和学习习惯,这需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需要一种互动的活动课堂,从而获得一种开放的教学结果,培养学生的主体创新精神。

《你听,什么敲响了》这首一年级歌曲,在学会演唱后要求加入打击乐器,低年级的小朋友特别想亲自敲一敲每一种打击乐器,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了空盒子,老师准备米,我们课上自制打击乐器开始了,我让学生有序的排队上来把家中带来的盒子放进米,然后再回到位置上,接下来请第一组学生回答用老师给的节奏发出来的声音是像哪种打击乐器的声音?学生说是沙球,我马上总结原来自己自制打击乐器一点都不难,然后我继续拿出几个相同的玻璃杯放上不同高低的水,请学生听发出来的音一样吗?我马上补充说是音的高低不一样。通过这几个环节,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意识,“到底是怎样发声的?”“为什么会出现音高的不同?”“为什么制作乐器时用玻璃杯而不用其他的东西?”带着浓厚的兴趣,学生开始进入了亲手制作与探究的环节,就这样每个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学习,并在学习中收获着成功的喜悦。

三、激活创想,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去年看过特级数学教师徐斌上的一节数学课,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会听到徐老师大喊一声:“错得好。”在他看来,学生的差错是极有价值的,正好引起我们的思考。正确,可能只是一种模仿,而错误绝对是创新……是啊,“出错”并非是不和谐的音符,而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课堂应该是最会出错的场所,出错后的学生是最忐忑不安的时候,是最缺乏安全感的时候,也是最容易丢失学习支持心理的时候,而纠正错误的过程正是提高认识、增强自信、走向完善的过程。在音乐课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闻乐而思”,引导学生按照音乐语言特征所赋予的思维方式,去产生联想,去捕捉形象,这就是音乐教学有价值的过程。如在《摇篮曲》教学中,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摇篮曲》非常简单,所以自己二度创作《摇篮曲》的变奏曲。为了能更好的唱好歌曲和理解歌曲,先启发学生对妈妈的关爱,对妈妈的深情,先使用多媒体画面展示妈妈的辛苦工作和在家忙碌的场景,然后镜头一转,出现一组“妈妈摇宝宝睡觉”的镜头,并配上轻柔、优美的《摇篮曲》旋律,两组镜头交替的展现,引发学生由表象进入形象思维。通过画面的展示、对比、启发,学生情弦被拨动了,想象的大门也随之而开,眼前不由自主浮现妈妈平时对我们的种种关爱、工作的辛劳。这个时候学生们创作歌曲的热情是很高涨的,然后我说,现在为自己的妈妈创作一首自己的《摇篮曲》变奏曲送给妈妈,我相信妈妈肯定会很激动!果然,每一位学生都创作完成,我也非常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每一首他们创作的歌曲在第二教学时我都弹一遍给每一位学生听,体现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因此,“发现型课堂”正是通过内在学习动机、直觉思维、深度学习、自主性学习和自我反思等元素来优化课堂,让我们善于发现自己、发现学生来提高教育价值,用心倾听学生的个人世界,引领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学习音乐,从而构建出异彩纷呈的和谐课堂,奏出余韵袅袅的和谐之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