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社团课程建构策略例谈
作者: 徐涌摘 要:特色社团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闪亮名片。在课程建构中,应顺应学生主体需求,特长培养可以从零开始,并通过培养特长教师团队、加深课程引导、实施多元评价等策略,促进个性化、精品化社团的形成,以此培养特长明显、个性彰显的学生,成就特色教师群团。
关键词:特色社团; 课程建构;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063-001
在课程多样化的基础上,建构精品化的特色社团课程,能使学校内涵更具张力,学校发展更富活力。其开发和建构应秉持发挥教师特长、顺应学生需求、发展学生兴趣和天赋的原则,以课程目标、计划、实施、评价作为基本要素,探求每一个孩子蕴藏的无限发展潜能,为每一个生命创造难忘的童年生活。我校从2010年起重点开发学生管乐社团课程,使其在琳琅满目的学校活动课程中脱颖而出,以其优异的发展成果、独特的育人魅力,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多次被评为无锡市优秀学生社团、优秀学生集体。
一、特色培养零起步
我校是一所创办三十余年的老新村小学,地处城郊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60%,本地居民受教育程度也相对较低。在活动课程规划阶段,学校向全校学生发放了“你最想学什么”调查问卷,发现喜欢艺术类课程,特别是向往器乐类课程的孩子占了相当比例。家长们也普遍反映,当下社会上琴热、歌热、舞热,他们也想让孩子学点艺术,培养特长,但社会培训费用大,经济上力不从心。
这时,学校艺术教研组的老师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学校可以成立一个管乐社团,让高雅艺术走进新村小学,让艺术之花在校园生根发芽。他们认为,只要孩子有兴趣和需求,技能技巧的学习可以从零开始。校领导当机立断,采纳了艺术组的建议,原因只有一个:学校应该增强校本课程对学生主体需求的适应性,只有建设师生悦纳的课程体系,才能让学生享受课程,让课程成就教师。于是一个由60个学生组成的管乐社团诞生了,实践了“特长培养零起步”的学生特长培养策略。
二、课程引导育恒心
特色社团课程的建构应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管理策略、评价手段等方面整体规划。课程教学刚起步,由于孩子们初次接触管乐器,那炫目的光泽、怪异的外形、奇特的构造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好奇。但其知识、技能须从点滴学起,在音色的辨别、乐感的培养、情境的体悟等难学之处,不少孩子望而却步,陷入了“被训练”的尴尬境地。但老师们坚持认为,“儿童是学习的起点”,每一个孩子都是自主的、天生的学习者,社团应为每个孩子创造宽松和谐的课程环境。
在这节骨眼上,老师们认为必须加强课程引导,于是组织社团成员讨论“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这门课程学什么?你最喜欢用什么方式学习?”等,以驱动孩子们的内生动力。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尽快融入社团的学习氛围 ,每次训练老师们都伴在身旁,或示范引导,或启发点拨,努力激发每一个孩子身上的艺术天赋,真诚为他们服务,调动了学生主动训练的热情。一个阶段后,学校组织大家交流学习体会,展示训练成果。在“小星星”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学校安排管乐社团亮相演出,虽然孩子们的演奏技能还不十分娴熟,但刚学会的《拉德斯基进行曲》的欢快节奏,仍然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渐渐地,管乐社团成了孩子们成长的一方乐土,每次训练孩子们都提前到场,在自主练习中他们自我体验,相互切磋;老师指导时,他们在听和看中吸纳知识,在模仿和练习中习得技能;演出时,他们在思与赏的内化中悟得智慧和情感,深刻领会艺术的魅力和生命的意义。社团负责老师深有体会地说,管乐课程教学内容虽有难度,但孩子们的多元智能结构,如自制力、持续力、记忆力、协调力都得到了锻炼。“学贵有恒”,就源自对课程学习的引导。
三、多元评价促发展
评价是社团管理的重要环节,而多元参与的激励性评价,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意识,是激发社团发展的不竭动力。
老师们与孩子们一起设计评价内容,大家提出了把学习热情、出勤、知识技能、同伴合作、爱护公物、集体荣誉感等纳入评价标准。评价过程中,老师们重点关注的是挖掘优点和长处,允许每个孩子在培训过程中处于不同的阶段,表现不同的个性和风格,着眼于每一个孩子的自主程度和创新精神。
同时,管乐社团还采用家长座谈,以及在向家长和社区汇报演出、参加市区文化艺术节、广场文艺会演后,广泛收集家长和社会评价信息,结合自评,让每个孩子在多元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中,努力攀登属于自己的艺术高峰。
四、教师团队有特长
特色社团课程需要特长教师团队。原来我校仅有一名管乐特长教师,为充分发挥他的辐射作用,学校组织了特长教师培训小组,教什么就学什么,怎么教就怎么学。学校还积极寻求外部支持,在上海音乐学院专家到校指导时,培训小组的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一起练。饭余课后,老师们抽空阅读乐谱,了解名曲的时代背景,走进作曲家的内心世界;节假日,老师们放弃休息去学校排演厅练习、切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复杂问题,往往需要教师之间的密切合作才能解决。同事间的合作交流,带来了心灵的慰藉、观念的认同、思维的火花和灵感的源泉。老师们在一个共同的工作方向的指引下,感受互相支持、互相合作的工作乐趣,一起分享成功的愉悦,解决遇到的困难,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通过这样多维互动式的校本培训,每个声部的教师都能独立承担组织和指导学生日常训练的任务,其中多位指导老师被评为市、区教育工作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