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着小学品德课堂的对话教学
作者: 张承智摘 要:对话理论源远流长。先哲推崇和主张通过“对话”来探究真理和知识。对话,走进儿童的世界,走进学生的品德课堂,让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学生的合作热起来。本文通过对话的环境、对话的内容和对话的策略,来分析如何有效开展小学品德课堂中的对话教学。
关键词:对话; 小学; 品德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065-002
对话理论源远流长。对话,是最现实的、最必要的交流方式。在东、西方文化奠定时期,都有先哲推崇和主张通过“对话”来探究真理和知识。“天纵之圣”孔子、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是采用对话形式教学的典范。两位巨匠的对话教学成效显著,意义非凡,影响深远。对话,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对话,不仅仅指师生之间的语言交谈,而且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胸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对话,走进儿童的世界,走进学生的品德课堂,让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学生的合作热起来。下面,从三方面来分析如何有效开展小学品德课堂中的对话教学。
一、对话的环境
(一)对话环境的安全性
教师要注重创设安全的课堂对话环境。特别要注意给学生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无关对错,都要尽可能的畅所欲言。例如姚云老师设计的《男生女生都一样》教学中,有关男生女生的四个活动设计“兴趣爱好”、“喜欢的颜色”、“喜爱的运动项目”、“爱看的书”,这些活动设计能有效引导学生认识男生女生有性别差异,但无好坏之分。对话环境的安全性,给学生提供了敢于参与对话的可能。
(二)对话环境的平等性
教师要注重创设平等的课堂对话环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都要遵循平等的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对话无关高卑,要乐于表达。例如刘勤老师设计的《国旗》一课中,出示224面国旗,在具体的活动中来认识不同国家的国旗。学生的课前认知有差异,刘老师就设计“我们共同来学习”,引导学生进入对话环境,让学生感受课堂对话的平等。对话环境的平等性,给学生提供了乐于参与对话的机会。
(三)对话环境的情境性
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对话。例如姚云老师的《男生女生都一样》一课中,设计了《今日关注》节目情境,创设了四个现场采访栏目。这些活动情境的设计无关真假,关注的是学生投入活动的角色体验。对话环境的情境性,给学生提供了善于参与对话的兴趣。
二、对话的内容
(一)对话内容要集中
课堂对话内容要集中。一堂课的课堂容量不必太多,一旦选定内容就要做细致。
1.思维要聚焦。品德课堂主题切忌空、大、泛,要实、小、精。设计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做到主题明确,聚焦主题。例如潘娜老师的《我们共同的家》教学设计中,就集中到了“我们的祖国真大”这一点上,主题简单明了。
2.逻辑要合理。品德课堂中的活动设计一定要注意符合逻辑特点,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参与对话。例如《我们共同的家》一课,潘娜老师充分利用地图来让学生认一认学校→鼓楼区→南京市→江苏省→全国的面积,一点点的放大,在具体的数据中,让学生形象地认知“我们的祖国真大”。
(二)对话内容要真实
课堂对话内容要真实。课堂对话内容一定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例如刘勤老师的《国旗》,就从银城小学实际出发,从银城小学的学生实际出发,课前组织学生观看银城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读本——电子书《从中国出发》,观看学生快乐的出国修学之旅。这些银城小学的学生们到过世界的很多地方,小小年纪可谓是国际视野开阔。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基于银城小学的实际,基于银城小学学生的实际。但是同样的内容,拿到普通小学,就不再是真实,就难免成为教学上的浮夸。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走进儿童的世界,用儿童的视野来感知,用儿童真实的对话,来促进儿童的课堂生长。
(三)对话内容要深刻
课堂对话内容要深刻。我们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给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可能。例如潘娜老师的《我们共同的家》,适当让学生认识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引导学生对话,明确钓鱼岛是中国的。祖国这么大,但是每一寸国土,我们丝毫不能退让。周江川老师的《我的这六年》,设计了这样的对话内容:成长道路上,总有欢声笑语和荣誉相伴。但是挫折也是一种成长,失误也是一种成长,为什么呢?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深度思维,通过对话来理解真正意义上的成长,理解“吃一堑长一智”的含义,理解挫折和失误都会变成成长的经验。
(四)对话内容要有趣
课堂上要设计有趣的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环境中主动对话。潘娜老师的《我们共同的家》,分小组图文浏览“中国之最”。“中国之最”各处美景,深深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姚云老师的《男生女生不一样》,课前播放歌曲《找朋友》,让学生自主调整座位,想跟谁坐就跟谁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调整后的座位,发现了什么?学生在跟好朋友坐在一起后,对话的兴奋度明显增强。
(五)对话内容有生成
课堂上,教师是对话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对话,对与错,都要关注。如《男生女生不一样》一课中,男生女生找座位。男生找朋友,女生找朋友,大多数的学生找到朋友,与朋友幸福地坐在一起。然而,有一位男生落单,在找朋友遭拒后,尴尬地靠近女同桌,坐在自己原座位旁边。这时,如果教师能注意观察这一活动细节,捕捉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适当引导,教学效果会更佳。
三、对话的策略
(一)对话提问策略
1.提问要恰当。品德课堂要有效,恰当的提问很重要。提问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计。在学生原有水平基础上,适当提出一些高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这样的提问避免了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简单重复,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有所促进,让学生在品德上有新的生长。
2.提问要清晰。学生对话要有效,清晰的提问是关键。提问时,问题一定要注意精炼,要简单明了。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一次只提一个问题,是保证问题清晰的基本要求。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如果一次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则可以借助实物展台或屏幕来帮助学生记忆题目。如果是学生提出的模糊问题,可通过师生合作,让问题变得明朗。
3.提问要有序。根据活动主题,有序安排从低认知水平过渡到高认知水平的问题。这样的提问安排,可以让学生在合情合理的安全环境中,激发思维,逐步提高对话水平。
(二)对话候答策略
1.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课堂提问之后,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可以根据问题的认知水平和课堂具体情境,等候3~5秒钟,给学生思考问题、组织答案的时间。有时问题有难度,学生思维出现卡壳,一定要耐心等待,给每一个学生思考的时间,可适当延长思考时间。
2.给学生对话的时间。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还要学会等待。等学生对话完全结束,教师才可以开始说话。有的时候,学生在对话时,会出现“忘词”等现象。教师不要急于收住对话,要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把话说完。有的时候,学生对话难免会出现差错,这是珍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给其他学生对话的时间,让其他学生来继续对话。
3.给学生均等的机会。对话要落到实处,就要保证每一位学生有尽量多且均等的对话机会。对话,可以是师生对话,可以是生生对话,也可以是生与教材的对话。为了给每一位学生对话的机会,可以采用小组对话的形式,全员参与,督促每个学生的对话。在小组对话后,可随机请小组中的某一位同学代表小组来进行全班对话。
(三)对话回应策略
1.有效表扬。教师对学生正确对话的回应,是对学生的尊重。对于正确的对话,教师要及时肯定。对于对话的肯定,可以是一个点头,可以是简单的回应“对”或者“是的”,也可以是对学生对话内容的重复。有效表扬,是对学生对话的肯定,是师生间的和谐互动,是对学生参与对话的有效激励。
2.有效引导。教师对学生不完全正确对话的回应,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对于不完整的对话或部分正确的对话,教师首先要肯定正确的部分,而后探问,引导学生继续对话。对于错误的对话,教师可以转问,等待学生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正确对话。有效引导,可以弥补学生认知的欠缺。
参考文献:
[1]施良方等.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李萍.在对话教学中践行“六大解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