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练中如画般地成长
作者: 王秀珍摘 要:“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明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文体; 语用; 磨课; 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070-001
一、成长如画,它需要一次机遇与挑战
1.接受任务压力倍增
作为学校的一名骨干教师,当学校把与“市第三实验小学”同课异构的任务交给我时,我心里沉甸甸的,心里夹杂着忐忑与焦急,感觉精神压力特别大,对面是实验三小的强大团队,精英无数,同上一节课,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横式,我也是第一次实践,心中不免压力倍增,我有些迷茫彷徨。
2.同事鼓励,减缓压力
教研组全体成员看出了我的心思,都用不同的方式鼓励我,一双双信任的眼光,让我振作精神,重树信心。这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创新。我带着众望与委托,投入了紧张的教学设计阶段。
二、成长如画,它需要一个合作的团队
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成长的画卷上描绘着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留下一道道绚丽的风景。
1.推敲教材,查阅资料
我开始静下心来,反复阅读文本,《触摸春天》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除了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还要在朗读中感悟语言,体会情感,关注文体特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及精妙。我翻阅了各种参考书及网上资料,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预设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终于初步完成了教案设计。复印后,分发给每位老师,在校教研活动中,老师们给我提出很多宝贵的建议。我感觉到了团队的力量。
2.迎来第一次试教
在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下,第一次试上下来,教研组全体成员聚在一起,整节课下来,感觉几乎都是我在说,学生不够主动,我自己感觉思路很乱,俞校长听了课后也说:“你为什么只让学生学习范围在一到四段呢,放开手让学生畅所欲言。”我说:“放开手我怕收不回来。”团队老师也各持己见,老师们时而微笑,时而蹙眉,大家在紧张激烈地讨论着,修改着,领导和同事们的建议让我豁然开朗。最后把学生的学习范围也放开了。原来的教案几乎来了一个脱胎换骨的改变。
3.抓住文本特色,凸显语用
通过试教,感觉差距还是很大,如何把握好文本,关注文体,凸显语用,提高课堂有效性呢?突然想起三月份的那次市级教研活动,我赶紧打开听课记录本,芳容飞老师上的观摩课《我要的是葫芦》,画面再次展现在我眼前,关注孩子读、写、听习惯,关注年级段课标的要求,想到了这些,让我看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3月18日,田庆玲老师的《纪昌学射》,寓言故事中的表格式教学法从并列段中找出异同点。让孩子关注文体,结合文本,课堂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回忆到这里,我的眼前又是一亮,自己的思路越发明朗起来。几位教师以生为本,关注学情,突出文体意识,在文体意识关照下进行语用教学让我受益匪浅,结合学习的理念,我对《触摸春天》的教学设计再次进行了修改。这次我更注重了对文体的关注,凸显语用教学。
4.第二次试教,第三次
我认真地把教案修改了一番后,进行了第二次试教。这次我改变了教学模式,学生也主动参与其中,课文上出现的危机显然少了很多,但问题还是不少,我设计的“一瞬间”的很多近义词卡片,被否定。小王老师和教导主任冉老师都又提出了几条修改建议。就这样,上了改,改了上。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这次磨课经历更让我体会到“课堂精彩,始于精雕细琢”,一堂好的课不厌百回磨。
磨多了,心情平静下来了,没有刚开始的那种紧张了,课堂上,我静下心来听孩子们回答,真正体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三、成长如画,它需要一份热情
1.同课异构如期而至
4月2日,午后的阳光轻轻流泻,带着浓浓的春意,怀揣领导和同事的温暖嘱托,回首凝望着这条曲折的磨课之路时,我想我是幸福的。在磨课的困惑和惶恐,顿悟与快乐中,我满足着,收获着。载着团队为我打造的课,我走上了讲台,暗暗下决心:呈现真实的自我,把最完美、精彩的课堂展现给大家。伴随着下课的铃声,一节课顺利结束了。课堂中虽然或多或少会留下一些遗憾。但我的课还是受到教办领导专家及各位同仁的认可与夸奖。这节课,为我的人生画卷增添了一道靓丽的彩虹。
2.活动结束了,反思还在继续
每一次公开课就是一段生命的历程,每一个成绩的背后都凝聚着身边无数人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感谢你们在我成长的画卷上增添了绚丽的一笔,值得我用一生去珍藏。
回顾走过的三十年的教学之路,从急躁到淡定,从模糊到清晰,从懵懂到成熟,从如履薄水到勇于挑战。欢乐与辛酸同行,收获与遗憾同在。我的教学生涯犹如一幅画卷,它五彩缤纷,万紫千红。我会不断地为它丰富,不断地去润色。
参考文献:
[1]宋运来.《语文教学最需要什么》,南京大学出版社
[2]窦桂梅.《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