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随文练笔成为习作起步的铺路石
作者: 李湘摘 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生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略。“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写作训练,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读写相得益彰。
关键词:课堂阅读; 随文练笔; 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071-001
三年级是作文的启蒙阶段,学生因为阅读量少、语言积累少、生活经历少、情感体验少而无奈地使习作成为“无米之炊”。在这个阶段,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为达到这个目的,我努力摸索、尝试、积累了不少方法,其中一种就是随文练笔。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随文练笔”,即紧紧跟随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练。它就文取材,把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它机动灵活、形式多样、切入口小、难度低、完成速度快,是奠定习作基础、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紧扣三年级的文本,在阅读教学中,我认真研究把握教材,努力寻找阅读与习作的结合点,创设阅读中习作的情境,放飞学生阅读想象的翅膀,指导学生开心地练笔。
一、捕捉文本空白补写
司马图《诗品》有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小学课文中,有不少地方总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总有些省略号给人遐想的空间。而这些恰恰是练笔的好机会,要引导学生巧妙地把文本中的空白补充起来,让故事情节更加充实完整,让学生的理解尽情释放,更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语言和想象。《金子》一课,彼得淘金一无所获,却无意中发现雨后的土地适合栽种花苗,于是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来培育花苗……在这儿,我给学生设置一个小练笔,彼得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有了怎样的收获?这“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具体又是怎样的景象?学生联系实际想象了彼得为了培育花苗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施肥、浇水、盖棚、销售等等,还真是有板有眼;然后又运用所学过的“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竞相开放、色色俱全”等词汇描绘了满园的春色,真是呼之欲出。这样的练笔不但让学生明白了文本中所蕴含的“勤劳致富”的道理,而且让学生用自己的积累享受到习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再如《卧薪尝胆》中,“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出奇兵灭掉了吴国”。短短的一句话,却有着无限的练笔空间。“这二十年的努力仅仅是勾践每天睡柴草、尝苦胆吗?越国怎样才能做到转弱为强?”为了补白这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空白,我陪着学生一起做了很多功课,查历史资料、读历史故事,一起讨论、想象。学生有了知识储备之后,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二十多年的努力”背后所隐藏的内容给还原出来:建设家园、男耕女织、操练军队、繁衍后代……文本得到了补充和拓展,“卧薪尝胆”也被赋予了更深层的理解,学生的语言有了丰富的积累,连内心都被充盈起来。
二、模仿经典段落仿写
儿童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习作的重要途径。许多课文文质兼美,构段、遣词造句独具匠心,仿写能让学生悟出表达方式的真谛,使学生受益匪浅。如《东方之珠》的第五自然段语句优美,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用两个比喻句写出了“香港的夜晚,是灯的海洋”。在教学时,除了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比喻句的精妙之处,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写一篇反映热闹场景的短文:“一到节假日,大街上热闹非凡……一下课,操场上热闹非凡……一清早,菜市场里热闹非凡……”采用不同的内容来突出热闹,练笔的内容多元性了,学生也能通过这一练笔体会到围绕第一句话来展开叙述的这一写法的真谛。
再如《石榴》也是一篇很好的习作例文,可以模仿最后自然段写一种水果。我让学生抓住文本中描写石榴的颜色、形状、味道三个方面,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甚至当堂品尝、互相分享,再模仿着写下来。
三、选择不同形式改写
小学文本有着丰富的表述方式,灵活地指导学生进行文体的转换和改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写作技巧,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改写古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造。学生把古诗《山行》改写成散文:深秋时节,独自走在山间一条石头小路上,这条幽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深秋时节枫林的晚景,我被陶醉了,要尽情观赏。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将这些联想与诗句的意境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动笔生花。
教《乡下孩子》时,我也有过大胆的尝试,让学生改变原本诗歌的形式,将简短的文字转变成具体而生动的内容。“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在学生的笔下成了:我远远看见草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菊,上面有蝴蝶在翩翩起舞,我蹑手蹑脚地走过去,轻轻地伸出手,猛地一抓,嘿,抓住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它是蝴蝶王国的公主吧,要不然怎么这么漂亮……孩子童真的思绪在流淌,形成了笔下一串串优美的文字。
四、延续故事情节续写
文本的结尾处往往是学生的情感共鸣点。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以前教《狼和小羊》时,让学生就结尾“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发挥想象,续编故事。当然,善良的、胆小的、勇敢的、聪明的孩子呈现出来的态度和想象都是不一样的,故事的结局也就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三年级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环节:“从沙漠回来,小骆驼又去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上了小红马……”他们分别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把读到的、学过的语句灵活地运用于写话中,变成了自己的语言,使作品更赋予生命力,也初步树立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实践证明,随文练笔作为一种“短、易、快”的训练方式,对于作文刚刚起步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是灵动而有效的。即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写得有模有样,使学生容易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写作兴趣。随文练笔成为了学生习作起步的铺路石,拓宽了学生写作知识和写作技能获得的途径,习作水平明显提高。今后,我们要以文本为载体,以学生为核心,在阅读课堂这把琴弦上,继续奏响随文练笔的生动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