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及其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作者: 圣霞摘 要: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孩子不仅要学习母语,还要学习国际通用语言英语。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结合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向孩子传授知识。在心理学上,儿童语言发展有其特点,这对我们小学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启示。比如在小学作文教学上以及上课的一些技巧上,熟练的掌握这些特点,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智力,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言发展; 成长规律; 教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072-001
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在1岁左右说出的第一批能被理解的词,标志儿童进入了语言发展期。婴儿期言语形成的基本规律是先听懂,后会说。语音发展到一定时候,儿童获得把听觉模式转换成自己发音的方法,一般称语音规则(语音过程)。儿童运用这些规则,把复杂的单词简化到自己可以发出的水平,由此产生许多发音的错误。儿童句法结构的发展特点一是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二是句子结构从简单松散到复杂严谨,三是句子的类型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产生。5~6岁是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谈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表达逐步减少,能依据别人的言语调整谈话内容。看图讲述能力也明显提高,阅读成了他们很大的乐趣。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结合儿童的语言发展规律,向孩子传授知识。在心理学上,儿童语言发展有其特点,这对我们小学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启示。比如在小学作文写作方面,由于儿童的内部言语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他们在初学作文时还不会构思,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培养。研究表明,学生作文时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从“想到的”到“说出的”再到“写成的”,既是语言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两者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但两者又不完全是一回事,各有规律可循。教学实践表明,没有经过严密构思而写出来的作文,即使作文材料再丰富,也是难以围绕一个中心把意思表达清楚的。因此,作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构思作文的能力,要指导学生找出材料间的内在联系,并能根据一个中心,选择材料,组织安排材料,把意思表达清楚。培养学生的构思能力,要充分发挥口头语言的中介作用,坚持从说到写的原则进行训练。由于口头语言显现于外,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在作文中感知是否精细?是否抓住了重点和特点?思考是否严密?思路是否清晰?前后是否连贯?中心是否明确?用词是否恰当?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在口头语言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及时指导。学生一旦具备了构思作文的能力,他的作文自然就会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现代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儿童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学的关键,这就更加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儿童的语言交际的实际能力。第一,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语言发展规律,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和语言水平,但无论学生年龄大小或认知水平高低,指导训练都应由部分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由一句到多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体现出训练的层次性,使交际的生活化与训练的科学化达到和谐统一。第二,加强训练意识,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口语交际中存在的问题。除必要的综合能力的渗透训练外,口语交际训练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口语能力和交际素养,因而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必须由教师凭着敏锐的语言感悟和丰富的交际经验去发现,并引导其加以纠正,包括句式词序、表达方法、神情态度等,从而使学生的表现趋于当时口语交际情境,显得得体妥贴。第三,点面结合,处理好个体指导与群体训练的关系。个体指导的目的在于为更好地进行群体训练奠定基础,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的榜样,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使全体学生参与训练,并使其口语能力与交际素养得到培养。因而,教师尤其要注意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拈住芝麻丢了西瓜”。只要口语交际的指导与训练避免了形式主义,学生的口语能力和交际素养必将得到有效培养。
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这个实验的结果告诉我们,教育应该尊重孩子实际发展的水平。孩子未达到成熟时,要有耐心,给予孩子更多积极的关注。而不是在孩子没达到自己的要求时,批评训斥孩子。这样子会打消孩子探索、学习的好奇心,阻碍孩子学习与发展。在双生子爬梯实验中,在给T(刚刚学会站立,或者仅会摇摇晃晃勉勉强强地走)进行训练时,T经历了许多的跌倒、哭闹、爬起的过程;给C(基本走路姿势已经比较稳定了,腿部肌肉的力量更有力)进行训练时,C则表现积极踊跃,怀着好奇心去探索。教授学生知识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内容,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应该懂那些“简单”知识。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一样多的糖果,当前后排列一致时,儿童知道两排糖果数量一样多。当扩大或缩小其中一排糖果时,问两排糖果是否一样多,小于7岁的儿童往往回答错误。在教师看来,这个问题多简单,你怎么能不懂呢!可是对孩子来说,他们还不具备数量守恒的认知能力。所以说家长要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是想怎么能听不懂,而是想为什么听不懂,把教学知识同孩子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因材施教。
在语文教学方面,不仅要注重小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更要关注小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孩子在儿童时期发展和成长的特征和规律。卢梭在《爱弥尔》中曾经写道:“大自然希望在儿童成为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他发问:“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卢梭的发问引人深思,儿童有儿童的思维方式,有他们自己的语言,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不要强行地向儿童灌输成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25
[2]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