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三分钟”学生收获大

作者: 严雪凤

摘 要: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有力、最稳定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采取的“课前三分钟”知识介绍这一措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更进一步地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课前三分钟”; 知识介绍;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085-001

一、为什么要开展“课前三分钟”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老师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快乐学习科学课的重中之重,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持久性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我开设了“课前三分钟”知识介绍这一教学环节。

二、“课前三分钟”的形式

“课前三分钟”知识介绍仅利用上课前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让每一位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课外知识,与全班同学一同分享。

1.人人参与

要求全班每一位学生人人都参与,学生按照学号依次准备,在课后自行准备材料,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阐述给全班同学听,分享自己所学课外知识。

2.全班分享

一人介绍,全班分享,当学生介绍完自己准备的课外知识后,班中如果有学生对该知识有疑问,可以当场提问;如果想要对该知识有补充,可以举手发言补充。

3.成绩挂钩

正因为这项任务是与学生的平时成绩相关的,一开始学生就很重视,学生准备的材料都很丰富,而且讲得好的学生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奖励,学生们的积极性大大的提高了,后来,学生们也逐渐养成了习惯,好像这也是科学课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

三、“课前三分钟”可分享的内容

1.与课上内容有关的

三年级上册中的《动物》单元,仅仅介绍了蜗牛、蚯蚓、蚂蚁、金鱼这四种小动物的特点。例如在介绍蜗牛时,除了书中介绍的关于“蜗牛的身体”、“蜗牛的运动”、“蜗牛的食物”、“蜗牛的排泄和呼吸”、“如何饲养蜗牛”……学生可以课前搜集有关蜗牛的许多知识,比如“蜗牛的种类”、“蜗牛的生活环境”、“蜗牛的药用和食用价值”等等。因为有了学生的课外知识的补充,使书本上的知识更加丰满了,学生了解得也更加全面了。

2.自己身边发生的重大时事

去年的苏州一共有152个雾霾天,可以说,书上是没有关于雾霾的介绍的,但雾霾却是实实在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与之相关的事。那老师就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知识介绍帮助学生了解雾霾,学生课前搜集了许多关于雾霾的知识,在学生的不断介绍后,学生们对雾霾也有了许多的认识,自己在面对雾霾时也不会像民众那样恐慌,而能从容面对了。

3.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科学小知识

学生在一次“课前三分钟”时,向大家提问:“当我们打开可乐或雪碧时,会看到有大量气泡产生,这是为什么呢?”当时几乎全班同学都看到过这位学生提出的这一现象,但大多数的学生都不知道如何解释,仅有个别学生知道,原来可乐和雪碧中都溶解了二氧化碳,原本溶于液体中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出来,所以才会看到有大量气泡产生。虽然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科学小知识,但当这位学生提出来分享前,其他学生是只看过这现象,而不知道原因,经过今天的“课前三分钟”知识介绍的分享,相信大多数的学生都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4.课外读到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班中的赵某某同学是个“恐龙迷”,有一天的“课前三分钟”知识介绍,他就给班中的同学分享了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恐龙。他的发言完全激发了其他同学的探究欲望,陆续有很多学生对他的发言作了补充,接下来快一个月的时间里话题都是“恐龙”,不需要老师来讲解,学生相互间已经把有关恐龙的知识介绍得非常全面了。

四、“课前三分钟”的作用

1.让更多学生得到了锻炼

现在的科学课堂不再是几个人的课堂,同学们都愿意说,都敢于说。他们为什么都敢于发言呢?因为“课前三分钟”知识介绍是属于每一位学生的,因为每个学期每位学生都有至少两次以上的机会要上台发言,课堂上每位学生都得到了锻炼。

2.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每节课课前的“课前三分钟”知识介绍的环节,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课外的知识,每位学生所讲述的内容是不重复的,所以学生们都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去搜集课外的知识,这样才能完成任务。

3.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们都有了这样一件必做的事情,因为与他们的平时成绩挂钩,他们自然会很认真地完成。如果在课上他讲得好,不但会得到高分,更加会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体验,使学生更加重视“课前三分钟”知识介绍,内容准备得一次比一次好。

4.丰富了教学内容

科学教科书中的内容是固定的,但我觉得科学课堂不仅仅是教教材上的一些死知识,而更多的应该走出课堂,带领孩子们了解更多课堂之外的知识,所以,每一节课的“课前三分钟”知识介绍的环节,大家把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方面使学生们了解到更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知道了许多课外的知识,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对一些有用的知识进一步补充,使学生们了解的更加全面、丰富。科学课堂不再是局限于教科书中的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

总之,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有力、最稳定的动力,教师需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前三分钟”知识介绍只是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还有很多方法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去探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屹.《小学科学案例研究——科学课程典型教学案例及其理论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