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成功的“小组合作”

作者: 姚佳倍

摘 要:《新课标》指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088-001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个自认为开展的比较成功的一次小组合作。

【教学片段】

一、探究圆的特征

1.提出问题

关于圆的半径和直径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们自己动手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发现的。

2.动手操作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展开研究。(教师走入学生中,进行个别指导和巡视)

(课件出示小组自学提纲,每个小组发有一份)

3.集体交流

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展示,并让学生汇报自学研究的方法,然后师生达成共识,课件出示。

【解析一】:优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时机

我之所以选择将“探究圆的特征”这一环节作为小组合作的内容,是因为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学生在前面通过画圆已经认识了圆的半径、直径,并且学会了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在前面环节的学习中,学生对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半径和直径有了一定的了解,积累了一些探究的方法,如“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等,此时提供一个准确的、有一定内容可探索的探讨主题,是十分恰当和必要的。

【解析二】:小组合作的巧妙设计

在几次的试上过程中,我发现小组合作一定要目标明确,教师要明确提出本次小组合作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等,让学生知道小组合作要求任务之后,小组长进行合理分工,组织组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这样做避免了学生乱说话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所以我为4人小组设计了一份自学提纲,提纲中以问题为向导,明确合作讨论的目标;以方法为抓手,培养学生从已有的学习经验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新问题进行探索,以“我的发现”为研究和汇报的成果。

【解析三】:小组合作过程中的指导与评价

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也不可或缺,虽然每一小组成员间都做了合理分工,但是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很大一部分学生还是会依赖小组里的组长,所以在开展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走入学生,去监督和帮助一些游离于小组外的成员,让所有学生都能以小组为单位,主动积极的参与小组活动,获得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良好学习的态度,增加自己的情感体验。在学生小组汇报交流中,小组组长会汇报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我的发现),也会交流自己所用的研究方法,此时班级里的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评价甚至是质疑和反驳。比如在圆中,直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有的小组是通过测量得出来的、有的是通过对折得出来的、有的是通过画圆,圆规的叉开长度是一个半径,从而推理出一条直径中存在2条半径的结论等等。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所有的半径与直径概念的知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一些常用的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研究方法,如““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和运用;一些实用的数学学习方法,如“对比”、“举一反三”、“推理”等能很快的被运用。最后教师会给予总结性的评价,来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更好的体会数学学习意义。

一次成功的小组合作让学生学习变得水到渠成,自然而和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88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