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探究插上飞翔的翅膀

作者: 张明

摘 要:科学课堂中的探究过程就是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努力寻求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最终学会探究,形成探究的兴趣和能力的过程。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适度指导探究方法,合理把握探究过程,让学生充分展示探究结果。

关键词:科学学习; 探究; 探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089-001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其实就是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材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科学课程中的许多探究对象往往是学生周围一些常见的事物,如水、纸、玻璃、纺织品等。学生司空见贯,对象本身不易引发学生内在的探究兴趣,故不易集中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对此教师必须要加以引导,最好创设情境或安排一个奇异的现象。如研究水,先让学生猜谜:有种物体奇妙,动物植物离不了。没有腿,它会跑,撒到地上,抓不着。当学生猜出是水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水很奇妙,接着揭题:水还有很多的奥秘等着大家来发现,今天就一起来研究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卷进了探究活动中。再如研究纸,先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用纸做的,在明确了纸的广泛应用后,提问:关于纸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探究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学生的热情自然很高。

二、扶放有度,指导探究方法

低中年级学生探究能力较低,教师必须要在明确探究任务的同时,注意探究方法的指导。指导方法一定要把握好度。指导过多,不利于学生探究技能的形成;指导不到位,学生无从下手或不能有效实现探究目标。如一位教师上“观察水”,先告诉学生观察水不只是用眼睛看,而是用身体的各个感觉器官来研究。接着让学生说说人有哪些感觉器官。明确了研究方法后,发研究提示卡,卡中列出了诸如:用眼看,发现水是_____;用鼻闻,发现水是_____;……学生按此分组去研究一杯水,由组长完成记录任务,最后大组交流。诚然这种教法,探究的任务和方法学生都是很明确的,学生按老师设计好的程序去研究也的确有所发现。但这样的指导太细,过死了。教师包办的成分多,学生探究的空间小,发现面也窄。重结论的意图很明显。实际上探究活动是一种综合活动,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而且动手之前要先动脑。同样这一课,我这样处理:先告诉学生人有五个宝(即眼、鼻、舌、耳、手),既可以用五个宝来研究,也可以用工具来研究,如用烧杯可研究一杯水,用滴管可研究一滴水。教师同时展示一些其他材料,如放大镜、吸水性不同的纸等供学生选用。学生在明确了材料和基本途径后,小组作简短交流,进一步明确研究什么,打算怎样研究。最后学生分组去探究。并将重要的发现记下或画下来。这样的指导既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的任务和方法,又让学生享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学生的发现自然丰富多彩。

三、精心安排,把握探究过程

低中年级学生一般都好动,有时探究起来过于投入,不顾及小组合作及教师的教学安排,容易使课堂上出现“乱”的现象,给教师的调控增加了难度。对此,教师要正确对待。“乱”而有序,有效是正常的。“乱”而无序、无效要尽量杜绝。可从两方面思考,一要针对学生心理,运用恰当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如针对低中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我在教《观察水》一课时,首先采用了竞赛的形式展开教学:比一比谁的发现多——认识水的基本性质;比一比谁找水的方法最科学合理——运用水的基本性质;比一比谁做的快餐汤好喝——认识理解溶解现象。既保证了学生的探究能围绕目标展开,又保证了学生探究兴趣的可持续性。其次是针对教学目标,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分块分层组织教学。如《玻璃与陶瓷》一课中,“玻璃”与“陶瓷”和“陶与瓷”这两个比较是分开设置的,中间隔了关于陶的发明的猜想。第一次上课,我发现这样展开教学,两次探究分开进行,分别强调方法,再汇报发现,效益差。为此我调整了策略,把两个比较组合成一大块,分成三个方面的比较,即玻璃与陶,璃璃与瓷,陶与瓷分别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时先让学生分别从材料堆中找出它们,再集中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寻找探究方法,接着让学生确立一个研究主题,分组探究,并记录。最后让学生汇报交流。这样让学生集中时间来探究、研讨,既减缓了教师的调控压力,又提高了探究的效益。

四、精选器材,展示探究结果

研讨是探究的深入,从探究结果的汇报,可看出探究的质量。学生探究结果的展示往往也呈现两种不良现象:一是发现的面太窄,有价值的内容少,说明探究不够深入;二是汇报的发现漫无边际,游离主题,说明探究偏离了目标。如何才能让学生探究出有价值的东西呢?笔者以为,探究的材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是围绕材料展开的,某种程度上,材料决定了探究的途径,也直接影响到探究的结果。如研究纸的吸水性,原来每个组只发一样的牛皮纸、白纸、餐巾纸,结果学生的发现都一样,后来让学生自己找不同材质的纸,课前教师又有意识的进行检查并作筛选、补充,每组的材料尽量不同,学生的发现就丰富多了,描述也更形象了:在蜡纸、吹塑纸上水滴像小球,像珍珠,还能滚,不被吸収;水滴在白纸上带凸形,慢慢化大了;水滴在报纸上先是平的,很快被报纸吸收了。当然,材料并非越多越好。同一组内,同类材料太多了,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影响了研究效益。选择材料还要尽可能贴近生活。如“观察水”,先让学生研究纯净的水,再出示一杯从学校附近取来的污水,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进一步理解水的一般性质,同时渗透了环保教育。在结论的展示上,教师要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充分的交流,要引导学生仔细地听别人的发言。教师还应转变观念,注意把黑板甚至讲台作为学生展示发现的舞台,不要刻意去追求所谓经典的结论。

探究的过程应是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努力去寻找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最终学会探究,形成探究的兴趣和能力的过程,而不应看成只是让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明确了探究的本质,才能真正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不断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