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 唐庆余

摘 要:小学科学教育重在素质的培养,即科学素养的培养和熏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就明确写到:“小学科学教育以培养小学科学素养为宗旨。”

关键词:小学科学; 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096-001

小学科学前身是自然学科,自然学科教学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改革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以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过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让他们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知识解决问题。”在新的课改精神下,教师如何活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呢?我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提倡科学探究,重视认识过程,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科学就要学会探究,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从科学探究中发现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传统的知识更好的理解,并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发现新问题的能力。领会科学的本身不仅仅是一些事实和抽象的理论,更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有七个要素组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科学评估,交流贯彻在每一个过程。所以科学探究它遵循一定的程序,采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方法是探究的核心。良好的科学方法的形成不能以讲授灌输来完成,只有在不同的探究活动中,不断的去体验、去内化,才能把方法与活动达到最佳的优化组合。在探究“运动与摩擦力”的实验中,先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事例,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进行猜想假设,确定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控制变量),再让他们进行设计试验,最后总结。通过探究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探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对比实验,为学习、为生活添加一项新的技能方式。

二、革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新型的教授方式,关注学生每一个问题,多鼓励,少批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动手、思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发现问题是科学探究的伟大启航。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努力创设一个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究问题来组织教学,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必然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2.重视合作交流

在探究活动中,每个学习者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建构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他们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就存在着差异,不同的人可能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而通过学习者群体的合作交流,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使个体的理解和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

3.强调自主参与

探究是一个多侧面的活动。强调学习者自主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是指学生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结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尤为重要。

三、重视学生科学观的教育

科学观由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组成,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科学观对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起决定性的导向作用,是科学素养发展的动力。重视科学观的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1.重视科学发展史,引用名人榜样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学史资料,与知识有关的科学家成长传记,通过了解科学家成长轶事,让学生明白良好的科学行为会对他成功具有指向性作用。例如在力的教学中,可向学生讲述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中表现出的卓越的预见力,培养学生坚持真理、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在教授“测量力的大小”教学中,向学生引见胡克是如何通过身边的现象,发现胡克定律,进而发明弹簧测力计。

2.教师言传身教、品德示范

对科学的热爱、不倦的探索精神、客观公正的态度、不断自我批判的品质,是小学科学教师必须拥有的精神。并在工作、在教学中落到实处,做到言行一致。在学生面前,教师的科学知识、严谨态度、实事求是态度,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塑造学生。

四、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STS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简称,STS教育是西方科学教育在近几十年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构想,这种理论看重的不是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孤立的知识传播,而是重视三者之间的沟通和研究。我应学习其教育的核心理念,把孩子作为核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知识与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结合起来。

在《运动与设计》教学中,设计“寻找自行车上的好的设计”的活动教学时,我先准备好常见的自行车实物,然后在展示设计较为成功的自行车模型,让学生观察,结合生活中的经验,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1.自行车与运动密切相关的部件是:车轮、链条、牙盘、脚踏板、轴承等等。

2.自行车运动需要摩擦的力的地方是:车轮外胎(利用花纹)、手柄(利用花纹)、闸(增大压力)、坐垫(橡胶皮和花纹)。

3.自行车设计不需要摩擦力的是:各种轮轴(润滑油和滚珠)、链条与牙盘之间(润滑油)。

最后,教师将自行车设计中关于科学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并用多媒体演示自行车从产生到现在其在外形上的变化,结合人类社会的发展,感受科技的魅力,以及科技服务于人的思想。像这样的教学,把学生学习科学和技术、社会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意识。

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很重要。我们科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教会学生思考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