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足方能学透
作者: 邵红兵摘 要:在常态化的科学课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只有让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谈出来,互相评议,互相启发,学生的经验在充满趣味的、探索性的科学探究过程中与自然科学知识相互作用,生成新的知识。
关键词:科学课; 学习活动; 探究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105-002
【课例1】
教学内容:五上《研究磁铁》
教学片断:▲谈话导入,认识磁铁,区分磁极。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这节课我们就来玩磁铁。请同学们注意,在玩的过程中用简单的语言或者图画的形式记录你们的发现,看哪个小组发现的最多?如果你们感到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可用“☆”表示出来。
(学生自由探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玩得怎么样?玩够了吗?请小组的同学把材料放回实验盘,没记完的小组把你们的记录抓紧时间填完,记录完的小组再充实一下。
(学生关注自己的记录表,详细记录自己的实验发现。)
【课例2】
教学内容:四上《不同的声音》
教学片断:
一、游戏导入
1.听辨同学声音;2.听辨老师声音;3.听辨各种声音。
二、研究音量的不同
1.敲三角铃
2.玩直尺
师:在实验之前,请看实验要求(①轻轻拨动直尺,观察描述直尺发出的声音;②用力拨动直尺,观察描述直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在记录表中)。
三、探究音调的高低
1.播放民歌,让学生听辨。2.敲烧杯,听声。3.用橡皮筋来探究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①讨论实验方法
同学们讨论:(课件呈现)你用什么办法使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学生讨论一会儿以后,师生交流。
师:到底怎么操作?书本37页给了我们提示,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待会告诉老师有几种研究方法?
生1:弹拉紧的橡皮筋;生2:弹变短的橡皮筋;生3:弹变短的橡皮筋。
学生上台交流、演示。
②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前,老师用课件出示实验要求:① 在实验前,我们每个小组先预测一下实验结果,请记录员将预测结果填到表格中。实验结束时,记录员再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中。②由于是有关声音的实验,请同学们实验时一定要保持安静,听声音时要把耳朵靠近橡皮筋听。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小组交流的声音要小,以免影响其他小组同学听橡皮筋发出的声音。)
③汇报交流。交流时提醒学生将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对照。
【思考】
分析这两节科学课在教学方式上有两个突出特点:自主性和非预设性。而这恰恰是我们平时常态科学课所忽视的。一直以来,我们喜欢站在教的角度设计课堂,按照教学进度确定学习任务。其实,我们应该首先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教”先退避在一边,把“教”先剥离出来,设身处地弄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起承转合。
一、玩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在课例1中,教师毫不吝啬地让学生尽情地玩了20分钟,每位学生至少找到了磁铁的两个特性,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这里教师花很大力气指导学生做磁铁游戏,一来是为了学生体会科学是需要实证的;二来是想把学生听来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通过实际探究获取知识。因为学生的已有概念体系中,很多内容都属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在具体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动手操作,比用抽象的语言讲授课本更加适合儿童认知发展。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犹如一群小科学家,围绕问题开展了“做、观、思、议”等实践活动,逐渐明白了磁铁的性质。
在课例2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利用身边的物体——直尺来制造声音,使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发挥。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进一步巩固了音量的概念,并在实践中体会音量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从师生的课堂交流来看,学生很顺利地明白了用力的大小决定音量的强弱。随后,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接下来的三个实验,先是师生合作示范做稍有难度的“弹变短的橡皮筋”,再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另外两个实验。由扶到放的教学设计,确保学生能有效地完成实验。复杂的、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取代了确定的知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的、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或者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中逐渐凸显出来。
在两个课例中,由于孩子们都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儿童的天性、灵性在开放的课堂上得以自然释放,儿童的个性在非预设性的教学中得到了张扬的机会。
二、学透——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孩子终究是孩子,你一旦给了他宽松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它就会自然地把注意力倾注到活动中,而忽视了记录整理实验数据、现象和发现。这时候提醒学生做好记录是非常重要的。两个课例中,教师都设计了这样一个“思一思”的环节,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组织整理自己探究收获,再进行汇报,既可以提高汇报研讨的质量,又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
学生自己在“做科学”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所体验,有所评价,感悟、收获。
如果说“玩足”是“举三反一”,那么,“举一反三“才是”学透”的根本目的。李希贵先生在《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的第二章《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提出:“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学生本就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着自己独立的个性和独立的爱好,也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绽放属于自己的美好。他们不是流水线上的零件,按流程拼装起来就好,适度张扬自己的个性本就是教育所应该带给学生的。
在科学课堂上,老师应该明白放手也是一种教育,当然放手并不是说让学生放任自如,而是指充分尊重并相信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更多的自主权,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创造,体验活动的乐趣,同时老师把握大的方向,在方向方面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成为自己,这该是我们每个小学科学老师思考并为之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