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放大镜”

作者: 张亚琴

摘 要:科学探究目标3,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4—5岁),能感知和发现动植物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

关键词:科学探究; 发现; 生活中的科学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117-001

事件一:长三条尾巴的“怪物”

吃完点心后,孩子们都涌向了自然角,看看自己喜欢的小宠物,喂它们吃点心……突然,豆豆跑过来,拉着我的衣服着急地说:“张老师,不好了,小蝌蚪变成三条尾巴的‘怪物’了,你快过去看看。”站在旁边的姗姗也担心地说:“对,小蝌蚪新长出来的两条尾巴上还有细细的小尾巴呢,好奇怪!”快言快语的小彬彬反驳说:“老师,小蝌蚪才不是三条尾巴的‘怪物’,它身体后面新长出来的是它的两条腿,姗姗说的尾巴上的小尾巴是脚趾。”豆豆面红耳赤地说:“才不是呢,明明长得细细的,就是尾巴。”楷楷若有所思地说:“我听妈妈说,小蝌蚪长大后就会变成青蛙,那会不会是青蛙的腿呢?”

“小朋友,小蝌蚪新长出来的到底是尾巴还是腿呢?它真的会变成青蛙吗?你们想知道吗?”我问道。“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卖着关子说:“明天你可以到阅读区内找找答案。”孩子们放学后,我把在幼儿园图书室里找到的有关小蝌蚪的故事书和用家长收集的关于蝌蚪生长发育图片自制成的图书《会变的小蝌蚪》投放到阅读区“蝌蚪知多少?”专栏类。第二天,阅读区显然成了孩子们活动的热门区。

在孩子们还一如既往悉心照料小蝌蚪的时候,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一天早晨豆豆急匆匆地跑过来,拉着我的手说:“张老师,张老师,小蝌蚪又有了两条腿,这回是在身体的前面。你快跟我过去看看。”豆豆拉着我迫不及待地走到已热闹非凡的自然角。“张老师你看,小蝌蚪现在有四条体腿。”“它细细长长的尾巴也缩短了。”“小蝌蚪真的会变成青蛙!”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惊奇激动地对我说。于是我用相机拍下了这“恍然大悟”的瞬间,打印好后请豆豆把日期写在了下面。豆豆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张老师,我也有很多照片,妈妈说那是成长日记,记录我是怎么长大的,是美好又珍贵的回忆。我们能不能给小蝌蚪也写成长日记呀?”“真是一个不错的建议,小朋友你们同意吗?”我问。孩子们拍手赞成,在接下来的日子中,我们为小蝌蚪拍照片,并开展画一画、贴一贴《我眼中的小蝌蚪》美术活动,把孩子们自己观察到的不同时期的小蝌蚪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制作《小蝌蚪成长日记》。显然小蝌蚪在孩子们的照料中在渐渐长大,同样孩子们也在小蝌蚪的陪伴中不断成长。

自然角是幼儿观察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而在以往的观察活动中,幼儿对于动植物的观察往往停留在“驻足观望”的状态,中班的孩子已经能够仔细观察事物现象,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尤其对动植物等有生命的物体感兴趣,显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像案例中,孩子们眼中出了长三条尾巴“怪物”的小蝌蚪时,教师不是立刻给予其“正确”的答案,而是通过在阅读区有关于小蝌蚪与蛙类相关的图书的投放,通过阅读引发孩子的好奇心,从而激发继续观察的兴趣,为孩子们营造观察探索的氛围。这不就是“探索中自主学习,探究中自主认识”的科学精神吗?

事件二:小蝌蚪喝牛奶

在早点后,我正想和孩子们一起去看看小蝌蚪,走到养殖区,只看看鱼缸里的水一片浑浊,所有的小蝌蚪一个个都浮在水面上,喘着大气。几番询问后阳阳低着头,红着脸说:“张老师,你说牛奶营养好,小朋友喝了可以快快长高,所以我送给小蝌蚪喝,想让小蝌蚪长得快一点壮一点。”一旁的然然则是一脸担心地说:“小蝌蚪一点也不喜欢喝牛奶,你们看,他们在牛奶水里,一个个都抬起了头,看上去好像快要透不过气了。”“小蝌蚪会不会死掉呀,张老师,我们还是先去给他们换水。”朗朗建议道。在孩子们关注、急切、担心的眼光中,我和朗朗一起去给小蝌蚪换水。

当我捧着干净的水的鱼缸出来的时候,然然高兴地说:“小蝌蚪们又开始在水里游泳了,瞧他们多开心呀!”小孩子们也发现了小蝌蚪的变化,开心的拍起了小手。“对呀,小蝌蚪好像不喜欢呆在牛奶水里,它不喜欢喝牛奶。”豆豆说。我接着问:“那小蝌蚪喜欢吃什么呢?”欣欣第一个说:“我知道,小蝌蚪喜欢喝水,你看,我们一给它换干净的水,它就会快活的在里面游泳。”朗朗一本正经地说:“不对,光喝水会饿死的。小蝌蚪是青蛙的孩子,肯定喜欢吃害虫。”一一担心地说:“那该怎么办,我们没有害虫给小蝌蚪吃,它会饿死的。”“小蝌蚪好可怜。”说着有的孩子小眼睛开始红了。“孩子们,只有先了解小蝌蚪,知道它喜欢什么,我们才能更好的照顾它。”

在小朋友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查找书籍,网络资料等,我们搜集了很多关于小蝌蚪“喜欢吃什么、喜欢住在哪”等资料,比如蝌蚪喜欢吃新鲜的水草和浮萍、米饭、蛋黄、清洗干净的树叶、鱼饲料……孩子们商量后一起为小蝌蚪制定一份“每日食谱”,并由每组小朋友轮流带食物和喂养小蝌蚪。

孩子们的心是善良的,但思维是幼稚的,这幼稚往往会“事与愿违”,造成偏差。对孩子所做的“事与愿违”的事,及时加以引导,播下“好问,好学”的种子,从自主探索中寻找答案。就如“小蝌蚪喝牛奶”事件,教师从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的一个小事件,到一个引发思考的问题,激发孩子探究的兴趣,然后通过多种途径寻找答案,最后解决问题,再到活动延伸产生新的主题。看似无意,但处处体现了孩子活动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在孩子科学的心海用小小的浪花激起了千层浪花。

案例分析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就是科学家。”幼儿是天生的探究者,从一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究周围世界,建构自己的知识。在幼儿园中种植和饲养是幼儿学科学的一项实践,是幼儿探索生命科学的重要方法。幼儿通过自己播种、管理照料、收获等种植活动和喂食、照料等饲养活动,学习简单的种植和饲养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究发现动、植物的特点,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变化规律,而且可以使幼儿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和动、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培养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动植物的热情,关爱和呵护动、植物的情感和能力,以及对劳动的热爱。幼儿通过更多的机会接触和探究动植物,一定会有更多的新发现,教师应充分提供幼儿参与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自主探究中获得丰富的知识与经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