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力亲为”游戏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作者: 蒋艳红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指南》中还指出,“游戏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是游戏反应发展、游戏巩固发展、游戏促进发展”。由此可见,幼儿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实际操作是《指南》所倡导的帮助和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118-001

我们在开展大班“七里山塘”主题游戏的实践过程中,协助幼儿致力于打造富有磁性魅力的幼儿游戏实境,让幼儿亲身感受、亲身体验“游戏世界”的种种生活,亲身投入、亲身参与“游戏世界”的各种实践,唤醒幼儿自主感知、自主体验的欲望,愿意调动全部的智慧和努力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在模仿活动中不断建构新的知识和经验,在游戏中实现小步递进的自我发展。

一、共同策划,描绘蓝图

在整体建构主题游戏的最初,我们对大班幼儿游戏进行了审视和思考,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了解幼儿的生活经验,关注幼儿的兴趣所在,充分考虑如何将幼儿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与游戏经验联系起来并加以整合,如何有效地选择具有生活与教育价值的幼儿生活内容,将其作为游戏活动的组成部分,让幼儿愿意进入一个虚拟的游戏情境中进行有趣的模仿与创造活动。

1.以“共同经验”激发团队活力

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是幼儿开展游戏实践的基础,现有生活经验可以成为幼儿游戏实践的参照蓝本,也将会是幼儿创意建构的活力源头。

在寻访古街“漫步山塘”的活动中,他们对山塘古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孩子们的期待下,老师组织孩子开展了“漫谈山塘”活动,百年老店黄天源的海棠糕、见证历史古久的青石板老街、老街上穿梭不止的黄包车、山塘人家的古水井、三角竹竿支的晾衣架、琳琅铺里的水八仙,山塘茶楼的碧螺春等等,孩子们一致形成方案,于是“七里山塘”主题游戏街区便应运而生了。梳理经验的过程中,幼儿个体的经验逐渐成为集体共同的经验,在一阵共鸣中激发起了整个团队的兴趣和活力。

2.增“磁性魅力”引发游戏兴趣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体验快乐的天地,幼儿觉得好玩的游戏,一定是富有童趣而生动的。在山塘街上来回穿梭的“黄包车”受幼儿热捧,于是“黄包车”被孩子们收纳到了我们的游戏街区内。一条石板路可以根据需要灵活排铺,收放自如,引发幼儿对铺路游戏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共同确立的主题目标之下,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经过集体共同策划,对游戏的主题和内容有了初步的建构,想法和构思来自幼儿本身,这样的游戏环境和游戏内容一定是幼儿需要的。

二、团队合作,解决问题

游戏内容对于幼儿来说不是预设的,游戏内容引导着幼儿置身于丰富多变的游戏情境中,随着在真实或模拟的社会情境中感悟探索,游戏内容不断展开,深入调整,不断产生新的游戏内容和形式,并在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在团队中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共同商讨点亮团队智慧

商讨是指教师与幼儿或幼儿与幼儿共同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商量和讨论的一种学习方式,商讨包括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合理化建议,倾听同伴的想法,接纳别人的意见等等。

“山塘映像”是班级“山塘街”主题游戏区里的一家影楼,想象中应该热闹非凡的影楼却无法吸引孩子们驻足嬉玩。该如何是好?于是组织全体孩子一同来商量,你希望我们的影楼是什么样子的?你认为我们的影楼还需要做些什么样的调整?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开来:“我们可以增加一些背景图!”那么可以提供什么样的背景图呢?你最想和山塘街上的什么来合影呢?“我想和狸猫合影!”“我想和小船合影!”“我想和石桥合影”“我想和古戏台合影”……当老师抛出问题后,孩子们各抒己见,大胆建言,每个人都绞尽脑汁,为的是要让我们的“山塘映像”改头换面,尽情的思维碰撞完全把孩子们的这种团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集中整改凝聚团队能量

当孩子们形成了共同的想法后,老师便要尊重孩子们的想法,帮助孩子们把想法转变为现实。在“山塘印象”中和孩子们一同确定好了六幅背景图主题后,开始分配任务:每个组自由认领,负责一幅“背景图”的制作,每位组员回家收集图片资料,为第二天完成“背景图”做好准备工作。第二天孩子们带着收集好的图片资料来园,老师和孩子们开始小组合作,忙乎了大半天,六幅背景图初露端倪,孩子们看着自己劳动的成果,不由得拍手欢笑。果然,第二天,“山塘印象”人满为患。

孩子们在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想法转换为了现实,纵然初见成效的背景图画面效果显得那样的稚拙,整体布局并不是那么的科学合理,但这是孩子们的创作,每个人都能从一幅幅背景图中找到自己所付出的那一份努力和辛劳,也就找到了自己在班集体中所拥有的那一个位置,自我价值感得到了提升。

三、感受责任,体验归属

《指南》中指出,归属感强的人往往具有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能自觉接受和遵守群体规则,会自动将个人与群体联系在一起,为自己作为群体的一员感到自豪,并愿意与之共荣共辱。

1.自主行为增强责任意识

当孩子在一个群体中建立起一定的归属感,孩子对群体的接受程度也会随之大大加强,孩子会把自己当成是这个群体的重要一员,自觉自愿地为群体付出。课余时间也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自发讨论着今天游戏中需要的材料,今天回家后需要去准备的材料等等。随着“七里山塘”主题游戏的不断推进,游戏内容不断地促发孩子们的兴趣,不断催生新的活动,让孩子们持续地专注地投入到当前和不断生发的行动中去。孩子们自主探讨、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逐步得到了提升,在集体中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2.体验价值传递归属感受

在整个“七里山塘”主题游戏街区开展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还深刻地体验了一份自身的价值感。孩子们自发地向同伴介绍起自己在游戏角中拍的“照片”,向隔壁同伴介绍着自己班级的游戏角,欢迎同伴也来拍照留念,纵使“拍摄相片”上的人物如此七歪八扭,但是在他们眼中这就是一种美,他们的语言、表情都透露着对班集体的喜爱与无法掩饰的满足,他们为自己能在这样的班集体中而感到无比的自豪,而且还希望可以通过自己将这一份自豪感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一同感受班集体以及游戏角的美好,归属感得到深刻的体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