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游戏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朱晓玲摘 要:本文以分析三个活动的组织过程为主线,分别阐述了在语言、音乐、科学这三大领域中使用了游戏化手段所带来的对幼儿活动兴趣的巨大激发作用:1.角色扮演,让孩子爱上表达;2.合作游戏,让孩子融入乐曲;3.情境创设,让孩子乐于探索。
关键词:游戏化; 幼儿; 活动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123-001
近年来,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和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于儿童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着我园教育科研课题《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与研究》的开展,在各领域的教学活动的组织中,我们都或多或少的加入了一些游戏元素,或以情境化的活动模式让幼儿置身其中,以一定的角色身份参与到学习探索活动中。以下是我针对语言、音乐、科学这三个领域的游戏化教学研究所组织过的一些活动,通过对这三个活动组织过程中所得到的一些收获的分析,得出游戏化教学对于激发幼儿活动兴趣的巨大作用。
一、角色扮演,让孩子爱上表达
语言的学习其实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一味的灌输肯定不能获得有效的成果,我们发现角色扮演是幼儿都比较喜欢且乐于从事的一项活动,拥有较好的语言能力是进行角色扮演的基础,而角色扮演对幼儿的语言及表现能力的发展又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兔宝宝找快乐》是我们语言教学领域中的一节活动课,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了一张不开心的兔宝宝的图片,请幼儿自由猜测兔宝宝不开心的原因,以此锻炼幼儿的思维联想能力,然后我依次出示故事图片,请幼儿根据出示的图片自己观察、想象,发掘故事内容,最后才由我将故事内容完整的讲述出来。本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幼儿完整听过一遍故事之后便兴趣乏乏,开始交头接耳,再请幼儿根据图片讲述故事时,只有几个幼儿能说出来。为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我提出要与他们做游戏,幼儿立刻双目放光,充满了兴趣。于是我就充当旁白,在说到某种小动物的时候就提高声音、放慢速度以提醒幼儿需要做的事情。第一遍下来幼儿的表演比较生涩,基本都是由我主导,第二批幼儿的表演在语言表达方面较第一批成熟,知道自己要在什么时候说话,但是纯粹只是背诵对话,没有感情投放,身体动作也放不开,对小动物的表情等毫无表现,显得比较害羞,容易怯场。
在表演游戏的最初阶段,幼儿会比较关注故事情节及角色间对话等等。正因为这样,幼儿在表演时会比较注意故事中小动物之间的对话,认为这是表演的重点,当然,作为一节语言活动,我们所要求的目标达到了,在游戏中幼儿对故事情节更熟悉了,对内容掌握的也更到位了。但是,既然开始了表演,我认为除了达到故事中的语言目标,若可以让幼儿在表演中自由发挥,说出一些虽然故事中没有,但是也不会离题太重的话语,对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也是一种锻练。
二、合作游戏,让孩子融入乐曲
音乐欣赏作品本身就是一个由教师设计好的表演游戏。欣赏活动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层层深入地引导幼儿熟悉乐曲和熟悉游戏的过程,直至最后能够完整地跟随乐曲进行游戏表演的过程。
在大班音乐活动《母鸡萝丝去散步》的组织中,我为幼儿设计了母鸡萝丝与倒霉的狐狸这两个动物角色,通过层层提问帮助幼儿明确了狐狸在跟随母鸡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倒霉事儿,并借助讨论规范了狐狸的一系列动作,为狐狸与母鸡的互动游戏打下基础,通过这种让幼儿仿佛置身故事情境中的音乐游戏,巩固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活动一开始我即提出问题“听一听这首乐曲有什么变化?你听了之后心里有什么感觉”,引发了幼儿的关注和兴趣,激起他们仔细倾听乐曲的欲望。在欣赏完故事后,我又以“狐狸遇到了哪些倒霉事?可以用什么身体动作来表现”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初步掌握游戏表演的方法。在边听乐曲边欣赏完故事后,我请幼儿根据狐狸发生的一系列倒霉事进行身体动作的创编与表现,这样就游戏化了原本沉闷的音乐欣赏,使得沉闷的音乐欣赏活动瞬间跃进了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天堂。我通过教师带领幼儿做动作、幼儿自己看图听乐曲做动作、师幼合作游戏、幼儿间交换合作游戏、幼儿与客人老师合作游戏这六次游戏表演,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并表现乐曲,整节活动我始终让幼儿沉浸在游戏中,在游戏的同时不知不觉就感受到了乐曲的重复及其速度、力度的变化。
除了一开始的初次欣赏乐曲环节,接下来的每一个环节中均由游戏占主导地位,从让幼儿设计动作、随乐曲练习,到后来的多次不同方式的游戏表演,幼儿始终都在愉快的游戏中感受乐曲、理解乐曲、表现乐曲。活动中我要求幼儿做动作时不能离开自己的座位,这使得幼儿产生一定的规则意识,学会了自我克制,为接下来游戏活动的有序进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情境创设,让孩子乐于探索
通过平时对孩子们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对自己的身体非常感兴趣,运动时也有人会问“我的手臂、腿为什么能动呢?”如何引导幼儿发现人体肩、臂、手、腿和足会动的奥秘,并从对自己的身体的摸索了解中培养幼儿探求科学存在的爱好,为此我利用孩子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关节,设计了一节大班科学活动《会动的关节》课。
与传统的一味由老师讲解关节名字不同,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疯狂牛”的角色,并贯穿于整个活动中,从它对关节的思考中引导幼儿知道了关节,认识了指关节,寻找并认识了身体上其他部位的重要关节;然后我借“疯狂牛”要带他们去关节王国的三个地方:空中实验室、疯狂医院、活力运动场这一情节,在活动场地创设了三个活动探索体验区,在空中实验室中让幼儿对手指关节的活动方式进行探索;在疯狂医院中利用工具固定关节,让幼儿体验关节不能动的生活,感受没有关节的不便;在活力运动场,我鼓励幼儿根据图片上的标识,运用相应的关节创编动作,随着音乐舞蹈,让幼儿感受关节的灵活给我们带来的自由与乐趣。
在小组自由探索后,我分别请幼儿交流自己的探索发现,最终再由教师从中进行小结,让幼儿意识到关节对于人体的重要性,从而引出对“如何保护我们的关节”的思考,了解一些简单的保护关节的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丰富的游戏化活动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只有孩子愿意主动参与,才能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好地体验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让他们拥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