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探析
作者: 何卫红 崔珩璐摘 要:大学生创新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创新领域的应用。对于培养学术创新性,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创新自我效能感;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153-00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是否具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素质,也关系到高等教育是否能够实现培养目标问题。本文拟从创新自我效能感视角探析这一问题。
一、自我效能感和创新自我效能感
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1977年首次提出的。班杜拉在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1]。
自我效能感不仅是个体对某一行为活动的事先估计,而且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活动中的心理功能发挥。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通过选择、思维、动机和心身反应等中介过程来实现其主体作用机制的[2]。
2.创新自我效能感
创新自我效能感便是自我效能感在创新领域的具体体现,即大学生对自己完成某种创新的相关任务或行为的能力的知觉或对达到创新行为目标的信心或信念[3]。
从各种具体的创新行为及各种具体创新自我效能概念的名称和对这些概念的界定来看,创新自我效能的概念可按创新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创新内容有关的自我效能,即大学生从事某一创新时,成功地组织和实施该创新所规定的有关内容行为的能力信念,这类概念包括一般创新自我效能概念、任务具体化创新自我效能概念等。另一类是有关创新行为过程的自我效能,即大学生完成有关创新行为过程,实现行为目标的能力信念。
二、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1.影响行为选择
创新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学生倾向于选择那些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战的任务,以验证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从而制约大学生能否在面临新任务时积极思考,运用创新与独特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创造力的发展。在现实中,那些能够迎难而上的大学生更具有创新能力。就拿学术研究来说,创新自我效能感强的大学生,能够自主创新,对于遏制学术抄袭有重要的作用。
2.影响思维过程
创新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影响个体在与环境进行直接或预期的互动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注意指向、想象的指向。创新自我效能感强的大学生,倾向于想象与成功有关的活动场景,身心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能够将注意和努力集中投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越困难的任务越能激励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有更多的想法,从而促进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3.影响动机过程
创新自我效能感在通过思维发挥主体作用时, 常常伴有动机的过程参与其中,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大学生意志力的发展。创新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会在他们认为是困难的情景中,投入更多的创造力,成功的机率更高。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自我效能感,能够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力[4]。
三、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
1.与创新活动相关的成败经验
大学生亲身经历的与创新活动有关的成败经验,是其创新能力和技能的基础,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创新效能信息源。
2.他人的替代性经验
大学生看到或者想到与自己相似的人在某种创新活动上的成功,能提高大学生对该项创新活动的自我效能感。
3.言语劝导
这是一种通过他人的言语劝说和自我规劝,以影响大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评估的信息源
4.生理及情绪状态
创新自我效能感还部分地依赖于大学生对自己生理状态方面信息的评价[5]。
四、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路径
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水平,也成为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又一主题。
1.增加创新成功体验,提高创新自我效能感。成功的创新体验是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的成败经验,是最具影响力的效能信息。
2.选择正确、合理的目标,树立正确的榜样效应。当个体看到与自身大体处于同一水平或层次的其他人获得成功时,往往会把他们标榜为自身的学习范型。当创新的榜样获得成功时,则会增强其创新自我效能感。
3.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创新成败归因,增强其创新自我效能感。我们不可忽视创新成败归因对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深入了解大学生归因倾向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积极归因,以提升自身效能感水平。
4.积极开展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自我效能感。针对少数创新自我效能感低下的学生,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总之,对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研究,将有助于更清楚地了解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内部机制,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本文是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JGLX12_046)、南邮教育研究十一五规划(GJS-XKT1204)和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课题(JG00114JX1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胡丽玲.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对大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2009(5):140-142
[2]答会明.大学生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与学业、人际成败归因特定的关系研究[J]兰州学刊,2000(6):63-64
[3]鲁琦.论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差异[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9(2):122-126
[4]辛雅丽.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心理学,2003,26(5):926-928
[5]陆昌勤,方俐洛,凌文铨.管理者的管理自我效能感[J]心理学动态,2001(2):179-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