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寄宿制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作者: 唐平霞

摘 要:寄宿制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关注,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及时加以引导,使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关键词:寄宿生; 心理健康; 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015-001

我校是苏北地区乡镇初级中学,主要招收乡镇和附近农村学生,学校的寄宿生越来越多。从小学升入初中,从走读变为寄宿,七年级中学生处在一个由依赖父母向独立自主、由懵懂幼稚向成熟理智的过渡阶段。在学校寄宿生活中,父母不在身边,容易形成情感缺失,产生孤独感;在陌生的环境中,怎样处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也是寄宿生所要面临的难题。同时,中学阶段也是一个重要的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处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状态,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过渡性。帮助寄宿生和谐轻松度过这个困难时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寄宿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情感缺乏的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心爱护、情感的交流安慰是不可缺少的。在寄宿制学校中,寄宿生在低龄阶段就离开父母,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就被过早地隔断了。这很容易造成寄宿生情感的空白,形成没有家庭观、同情心、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灵孤儿”。

2.学习方面的问题

在小学走读的情况下,学生放学后回家会有父母家庭教育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学习稳定。寄宿后缺乏父母的督促,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容易放松要求,造成成绩下降;有些学生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得当,寄宿后这些问题更加严重,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都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来自父母、长辈的关怀爱护、情感交流是必需的。进入中学寄宿后,学生与父母长期不见面,缺乏情感交流,长此以往,容易导致交流障碍、隔阂,家庭情感纽带破裂,使孩子变得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情感匮乏。另外,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寄宿生活中难免与同学之间产生摩擦,不能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小矛盾,与同学不能和谐相处。

4.青春期心理问题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身体、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生理、心理成长的波动时期。他们的性心理逐渐成熟,而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青春期的生理发育现象使他们茫然无措或者羞于启齿,想找个可靠的人倾吐秘密,可是父母又不在身边,又羞于告诉老师或怕老师知道后批评,同学或者朋友也有相同的困惑,对自己的帮助很有限,为此而陷入苦恼之中。

二、开展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结合寄宿制学校特点、学生情况,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保证课时开足开满,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常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其次,建立心理咨询室,为个别学生的特殊需要进行辅导,及时、快捷、便利的帮助学生。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寄宿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度过的,与各学科老师有很多的接触时间,因此各学科课堂教学也应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有必要也有潜力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生物教师在讲解《人的个体发育》内容时,渗透青春期性知识教育、男女生适度交往教育,不仅可以传授知识,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性心理方向发展,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3.开展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自主成长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感知,是个体内心深处的心理结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等。传统的学校教育侧重于知识教育,注重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而不重视甚至忽视了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对自我认识的主观性、片面性,必然影响学生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对寄宿生开展自我意识教育,首先有助于寄宿生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悦纳自我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不正视自我、接受自我,和自己过不去,是许多寄宿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其次,有助于寄宿生管理自我、调节自我,自觉抵制不良影响,为学生的独立、自主、和谐发展提供了更全面、科学、有效的指导。因此,有必要在寄宿生中开展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向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成长。

4.组织开展各类兴趣活动小组,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寄宿制学校的学习、生活通常是紧张、忙碌的,与温馨、轻松的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区别。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生活,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想家的情绪,严重的甚至会抵触、厌恶学校。为了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学校有必要开展各类集体活动,比如兴趣小组、演讲比赛、体育运动会、参观校史馆、文明宿舍评比等。此外,校园环境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课程。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校园里的花园、假山、校史馆、金鱼池,走廊楼梯张贴的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学生风采展示,教室里的英语角、许愿墙、书橱等,都是建设美好校园文化、改善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前沿阵地。

5.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协调教育桥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同时学校也可以为家长家庭教育提供可行的指导和建议。家庭教育在孩子心理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合作,任何一方孤军奋战,都会有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利用书信、网络、电话、校讯通、家访等多种沟通方式,实现寄宿生与家长、教师与家长的长期的、有效的、定期的沟通,家长与教师共同关注寄宿生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况,对寄宿生的心理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寄宿制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需要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的环境与氛围,及时、有效的引导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