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实践性教学的探究
作者: 李剑摘 要:如何减轻师生教学的负担?如何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的实践?本文通过对高中数学学科知识特点和学科能力提高的浅析,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知识; 提高; 重组; 完善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021-001
高考改革已经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并将继续深入下去。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的前提下,学科能力的逐步培养和有针对性的训练是首要任务。在熟知的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建立本学科的能力结构。笔者仅从以下几点谈谈如何进行数学学科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数学知识的接受与课堂效率的提高
普遍看来接受人接受知识需要经过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知识的领会,包括感知新知识,即将一些新知识的信息传入大脑,同时也包括需要理解这些新知识,即能把握新知识的内涵意思;如何更快更有效地让每一位同学能够顺利度过这一阶段?首先,在课前就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有方向,有针对性的学习。其次,课堂上要注意吸引每一位同学,使他们对新信息能高度关注,产生浓厚兴趣,这样学生听课时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并积极记忆、思维、联想。要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调动全身各个器官,将百分之百的激情贯注于课堂,新知识自然而然被接受而非强行。再次,教师要重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新知识。同时作为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理解时间,并给予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理解,让每一位同学充分地自行理解,而且这时往往是每一位同学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那就容易牢固掌握了。第二是知识的巩固阶段,对所接受的知识有一个持久的记忆过程;采用时常重复回答同样概念的方法,有助于记忆保持持久,这比枯燥乏味的讲课和大量做题效果好得多。第三是知识的运用阶段,一章或一部分内容结束后,做一个将所有知识点串联起来的总结实在是很有必要。倡导寻根问底,用最简单最生活化最原始的思维去理解问题,才能最有效地解决问题。自此,知识接受人能够完成这三个阶段的过程,基本上就达到了能够掌握该新知识了。
另一方面,数学知识的重组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不是纯粹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死记硬背,而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数学思维的过程,所有问题不仅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其解决技能。高中的数学教学,强调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数学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引发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组织环节上,教师需要下的主要功夫在于“数学知识的问题化”,鼓励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高三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阶段专题复习,从本质上讲,是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因此,专题复习不应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如设计某一专题复习时,首先应从讨论问题的思维主线入手,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进行思考,形成不同于基础复习的思维方式,即分析的思维主线;其次,进入主题内容分析,让学生按照上述分析的思维主线进行分析训练;最后,选择高考实战题进行例析讲解,目的依然是强化学生的知识重组意识和思维线索的形成。教师在复习策略上,切忌简单的机械重复和平面化的“专题复习”,要精心设计,打破知识和技能的固有结构壁垒,让学生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
最后,数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完善
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新大纲中最突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要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明确探究方向,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交流,并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就必须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而完善数学建模思想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点能力:
(1)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2)洞察能力,即关于抓住系统要点的能力;(3)抽象分析问题的能力;(4)“翻译”能力,即把经过一生抽象、简化的实际问题用数学的语文符号表达出来,形成数学模型的能力和对应用数学方法进行推演或计算得到的结果能用自然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5)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6)通过实际加以检验的能力。
只有各方面能力加强了,才能对一些数学模型的实际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化繁为简。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以下的问题均可作为数学应用问题来进行讨论:
(1)购房贷款决策问题(通过调查银行利率,利税及房价决定哪种方式购房划算);
(2)对当地或国家近年来人口增长的情况调查,预测今后人口数量,给政府提出几点建议;
(3)气象学中的数学问题(温度、湿度、空气污染指数、臭氧层的变化);
(4)当地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预测今后的耕地面积;
(5)无盖盒子的最大容积问题;
(6)商品营销策略问题。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处处留心皆数学。需要我们的学生具有数学模型的应用与实践能力。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做科学的引导,要求学生重视教材各章前问题的教学,使学生明白建立数学模型的实际意义,教材的每一章都由一个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入,可直接告诉学生,学了本章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后,这个实际问题就能用数学模型得到解决,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创新意识,对新数学模型的渴求、实践意识,学完要在实践中试一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追求新方法的意识及参与实践的意识。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向我们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的提高为己任,让学生具备了本学科相应的能力和思维方法,这才是制胜的关键。摆脱题海战术,真正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从而为提高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作出我们数学教师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