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数学课堂的构建策略

作者: 丁建霞

摘 要:充满智慧与挑战的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充满学生成长的气息。但又不可否认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如何正确把握新旧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的转换,应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并切实让教师从困惑与误区中走出来。

关键词:数学课堂;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025-001

一、教学既要显示主体,也要体现主导

自主,不是教师跟着学生走;一些教师仅从表面上理解自主学习,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淡化教师的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教师跟着学生走。在许多数学课堂上,我也发现许多教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个体差异,但是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经验和思维的限制,他的个人思考、个性的理解并不是最佳的、正确的。目前,数学教学中还有一些类似的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满堂课让学生说了算。不管学生如何理解、如何想、如何表达,总是一味地肯定和表扬;或者在没有充分引导、创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算”,“想用什么方式学习就用什么方式学习”……这些做法表面上看是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任其自流。

过去,我们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出现了“满堂灌”,“填鸭式”的做法;现在,我们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中又出现了“放羊式”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课堂教学“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一个“导”字: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出现偏差、走人误区时,要“引导”;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要“开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思维卡壳时,要“辅导”。

二、合作学习要从形式走向实质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否采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哪些问题应该由学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做到了然于胸。要注意三点:一是做好合作准备。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二是明确合作目标。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三是形成合作机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组内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每一个合作小组都要有一名“领头羊”负责组内活动的组织与协调,确保合作学习有序进行,保证组内成员有平等的参与机会。

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旨在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三、探究学习要适时创造氛围

探究学习基本上学生都要探索和体验,动手“做数学”,过程由学生完成,结论由学生得出,教师基本上没有讲授,没有进行分析和推理论证。但一些教师片面认为探究学习是先进的,接受学习是保守的,应抛弃,导致课堂上探究性学习被泛化,不管什么内容都让学生探究一番。许多学生过度的探究在教学时间上也不允许。

适时抓住学生的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关键环节。因此,在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端正思想,正确把握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条件,“该出手时才出手”。具体做到:(1)激发探究兴趣。影响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是否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这种探究兴趣很难自发产生,它需要教师在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的相关点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兴趣诱导学生认真思考、乐于探究。(2)把握探究时机。(3)提炼探究问题。备课时,教师要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测,形成一个基本“框架”。对哪些问题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组织探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课堂上,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四、整合教学要有课程意识

教材不等于课程,要“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师需要对课程进行适当的“剪裁”和“加工”,使之更适合学生发展。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被广泛使用,成了新课改的一道亮丽风景。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校和教师盲目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装饰”效应,不注意“因材选媒”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使教改走向了误区。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改变以往数学教学忽视学生实践和感性操作的倾向。应该肯定,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应该只注重外在表现方式,更多的应是注重内在品质。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现代教学媒体仅仅是进行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可能代替传统教学,更代替不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好的多媒体应有利于使学生展开联想,将原来说不明白的问题说明白,将难以观察、体验的让学生能直观感受,将静态的对象变为动态发展的对象,并给学生留有探究和交流的机会。只是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忽视对活动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和品质的提升,将使活动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实效。

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为了体现“现代教学”一味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而忽略了学生自我操作、实验和品味,喧宾夺主。

总之,新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需要教师有与之相适应的观念,我们必须更新观念,以服务课程教学。

上一篇: 遮蔽与暗示
下一篇: 妙趣课堂 乐在其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