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化学课堂中的“意外”变为精彩的“收获”
作者: 过静华摘 要:我们的课堂是由师生的双边活动最终落实到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上来完成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样的课堂里,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意料”之外的事情随时会发生,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课堂调控能力,让这些“意外”为课堂服务,甚至成为课堂的高潮。
关键词:化学课堂; “意外”变为“收获”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031-001
九年级化学作为学生的起始学科,由于学生好奇、好动、好求知,在笔者的化学课堂中也经常出现一些“意外”,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意外化为精彩。
一、以退为进,把握教学机智
九年级化学是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让全体学生喜欢化学,是所有化学教师接班之初的想法。但是,总有个别学生由于前期的“心理准备”还不够充分,学习之初就表现出一些排斥的行为,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在笔者的课堂上,遇到了像这样的情况,一般会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保护好学生的脆弱心理和求知兴趣,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为了分散记忆量,在开学没多久的化学课上,笔者一般都会利用课堂的几分钟多次反复默写元素符号。可是第一次默写的时候,小薛同学就不配合老师,等收默写纸的时候,小薛都没有动笔,甚至没有写自己的名字。“薛XX,你起立,请说一下,你为什么没有默写?”小男孩乖乖地站起来,看着不像蛮横的小孩,他说:“我不会。”口气里满是不以为然。根据小薛同学的情况,硬的不行,那就来软的,以退为进,一定要让他说出原因。做好了打算,笔者没有正面批评,而是用关心的口气问道:“一共10种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老师相信如果你想记的话,你是一定能够记住的,所以,老师想听听你的困难。”小薛没有想到老师没有批评他,而是问他困难,也就一下子说出了实情:“我其他的功课学的都不好,老师也不怎么管我,所以化学我也学不好的,也就没有去记。”原来,小薛从一开始就认为自己学不好化学,我接着往下说:“实际上元素符号是用英文的大小写字母来完成的,而26个英文字母,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熟练掌握的。”他眼前一亮,但明显底气不足地说:“26个英文字母会了,就会写元素符号了吗?因为我觉得我学不会,老师前面讲的时候,我就没有好好听。”笔者确认,他一定是动摇了,于是乘胜追击,说道:“是的,元素符号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你能学好元素知识,一步步来,你也能学好化学,所以,你现在有没有决定要记元素符号和学化学了?”他点头,笔者继续追问:“什么时候能来把元素符号默写完,能给老师一个确切的时间吗?”他很坚定地说:“明天一早,我来找老师默写,今后我会尽可能的学好化学。”至此,这一默写“意外”以最圆满的结果——师生双赢得到解决。
二、将计就计,培养化学思维
我们的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特别是学生学科思维培养的过程。所以,我们的课堂和课前预设很多时候会不一致,有时甚至相去甚远。此时,我们可以见机行事,将计就计,合理解决问题,使错误成为一种潜在的教学资源,使我们的课堂更鲜活。
在《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先分析了拉瓦锡的实验原理,然后请学生根据拉瓦锡的实验原理,设计“红磷燃烧法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学生基本能够说明课本实验的原理和预期实验现象,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教”笔者做实验,此时,出现了备课过程中没有想到的问题,由于学生们刚学完基本实验操作,并且急于完成实验,抛开实验原理,跳跃思维似的直接叫老师将弹簧夹夹住胶皮管,在燃烧匙内放入红磷完成实验,竟然把第一步“检查装置气密性”忘了,并且没有学生提出异议。那一刻,笔者脑子里打了个转,是引导学生从实验原理“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来提醒学生把“检查装置气密性”这一步补上,还是将计就计,先按照错误步骤完成实验后,再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所在呢?最终,还是决定采用后者,并且为了突出这一步骤的重要性,在做实验时,塞紧橡皮塞这一步就象征性的往下旋了一下,实验自然是失败了,学生发现“打开弹簧夹后,进入瓶中的水量远远没有达到原空气总体积的1/5”。这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实验失败了,学生们急于找出原因,于是迅速组织小组讨论,不一会儿,便有学生举手示意已经找到原因了,于是笔者顺水推舟,根据学生提出的步骤和注意事项重新完成了该实验。到此,导致这个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已经完成,并且借此轻松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鼓励探索,开发创新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在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对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创造力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但同时,学生实验中的“意外”的发生也比较多见,对此,我们应该多加引导,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索。
苏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一单元,教材的安排就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具体实验中,出现的意外情况特别多。比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化学实验,学生的“意外”还是比较多的。点燃蜡烛以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通过烧杯内壁的水雾来检验蜡烛燃烧时生成水;再在火焰上方罩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小烧杯,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来检验蜡烛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等学生终于忙活停当,汇报现象的时候,意外出现了。“我们小组的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不生成二氧化碳。”“我们小组发现烧杯变黑了,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以外的物质。”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笔者很高兴,我顺势说:“这位同学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到了现在的学习中,并且付诸于实验,化学就是这样一门学科,心动不如行动,同学们也动手试试看,是不是比课本实验更容易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学生们纷纷效仿,果真比课本实验效果更好,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
四、巧设“意外”,激发思考热情
我们强调课堂的生成性,并不是说我们的课堂就是随意的,无需预设的。我们的备课不是为了教而写教案,而是为了课堂而预设。在备课过程中,我们不妨巧妙的设计一些意料之内的“意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碰到老师都犯难的问题的时候,他的学习兴趣、求知欲一下子就会变得特别强烈,此时的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所以,像类似的“意外”,可以说在笔者的化学课堂中屡试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