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文言意识培养的探究
作者: 朱俊来摘 要:初中文言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字词句的显性教学要点,更要关注学生文言意识培养方面的隐性教学要点。培养初中生文言意识有其必要性,本文就此谈谈自己教学中的感受,以期大方之家指教。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文言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035-001
进入初中,语文教材中多了文言文这个新鲜血液。很多教师只关注字词句这些显性教学要点,其实我们更要关注隐性教学要点:培养学生文言意识。文言意识是指对特殊的文言现象比较敏感,有强烈的考点意识,力求一见题目就对该题“考什么”,“怎么考”有一种“一呼即起”,“闻声响应”的意识,从而快速调出知识储备,准确高效答题。特殊文言现象包括一字多义(实词意思、虚词用法)、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等。
一、培养初中生文言意识的必要性
有人认为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这些文言现象在考卷中不可能直接出现,命题者只是放在句子翻译里间接考查,只要让学生会翻译就万事大吉,培养文言意识纯属浪费精力。其实不然,培养初中生的文言意识有其必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良好的文言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记忆能力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进入初中后,学生机械记忆能力减弱,理解记忆能力增强。学习文言文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强记。《马说》中有“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句子,我大胆做了尝试:在一个班只讲翻译。在另一个班详细讲解,“千里”一般解释为名词“一千里路”,翻译成“怎么要求它能一千里路呢?”明显存在语病,“千里”改变词性,解释成“日行千里”,名作动。结果批改句子翻译时,我发现前一个班正确率不高,而后者只有极少数同学出错。两班学生整体资质不存在太大差异,很可能是详细讲解的过程中使后者对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一特殊文言现象留下深刻印象,加深理解记忆。
2.良好的文言意识有利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我在教《核舟记》时和学生一起认真探讨“其两膝相比者”,它的正常词序应该是“其相比两膝者”,现在词序颠倒,此乃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倒装句又可以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这句中词序颠倒的是“两膝”和“相比”,其中“两膝”是中心语,“相比”充当句子的定语,属于定语后置中“中心语+定语+者”这一类型,“者”用在后置的定语后面。下节课当我讲解到同一篇目中“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时,不少同学大胆猜测这也是定语后置句。正是“其两膝相比者”的详细讲解,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使其对定语后置句比较敏感,形成较强的文言意识,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奇效。
3.良好的文言意识有助于从课内掌握到课外延伸,也有利于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
学生在学习课内文言文时,注重文言意识的培养,提高了文言解题能力,而这种能力一旦得到拓展迁移,将有助于课外文言知识的掌握。
二、培养初中生文言意识的途径
培养初中生文言意识可以从下面几点着手。
1.不着力于系统讲解,分散于课文讲解中
紧张的课时安排,学生参差不齐的接受能力决定了我们不能系统讲解,只能结合课文重点剖析。如《活板》中实词“火”出现三次:“火烧令坚”,“持就火炀之”,“用讫再火令药熔”。教师可以从一字多义角度切入,分别解释为“名作状,用火”,“名词,火”,“名作动,用火烧”,把培养学生文言意识分散落实在细微词句中。
2.定期归纳整理,适时补充
如“之”“于”“而”“以”“为”“乃”六个文言虚词在初中阶段非常重要,可以要求学生做归纳整理工作,及时补充。这样既起到了复习作用,提高答题正确率,也在无形中积累大量用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文言意识。
3.尝试分层教学
针对悟性高的同学,教师可以“开小灶”,鼓励并引导他们寻找文言现象中的规律。如个别学生归纳整理宾语前置句的类型时,发现很多宾语前置现象都发生在疑问句中,稍加指点后,即探究出疑问句宾语前置还可分为两种: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何陋之有?”中充当宾语的“何”放在动词“有”的前面,宾语紧靠动词,这是动词宾语前置。“微斯人,吾谁与归?”中介词“与”和宾语“谁”组成介宾结构,共同修饰动词谓语“归”,这时宾语往往放在介词前面,形成倒置,宾语紧靠介词,这是介词宾语前置。这不但有效培养学生的文言意识,而且激发其文言文学习兴趣,为今后文言文自我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4.关注学生学习思维
很多学生习惯于由句到字的思维,当问及句中重点字词时却经常一问三不知。要想把这种由句到字的错误思维转换成由字到句的正确思维,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教《马说》《口技》这类相对简单文言文时,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其先自我解读,再小组交流,掌握重点字词后疏通文意,教师做必要的点评讲解。教《送东阳马生序》这类相对复杂文言文时,以教师讲解为主,甚至可以为学生准备好讲义,让其事先预习,教师再遵循由字到句的思维,重点讲解疑难词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转换学生的学习方式,长期坚持后,不但可以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学习,而且还能够不断地激发自己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5.教师要有心理预设
培养初中生文言意识不可能朝夕之间就能见效,它讲究量的积累、心的坚持,讲究厚积薄发、持之以恒,切忌急于求成,半途而废。如文言虚词“之”的用法相当复杂,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代词,又分为代人、事、物和指示代词“这”;第二种是助词,又分为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标志、定语后置标志、主谓之间、凑足音节;第三种是动词,往,到……去。当学生归纳整理出结论后,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根据结论推敲判断。这时学生会走错路,只要我们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浮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怪,也许某一次的坚持后就能梦想成真。
初中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带着一份陌生,也带着一份新鲜,带着一丝迷惘,也带着一丝希望。如果教师以一个博学者、引导者的身份带领着他们走进文言文,培养其文言意识,无疑为其一生文言文学习营造良好氛围,为其今后勇攀高峰搭建了绚丽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