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教学:课堂建构的本真追求
作者: 陈晓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主体性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 学生; 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051-001
所谓主体性教学,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划各种教学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一句话,主体性教学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主体性教学课堂建构的现状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和场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大多是在课堂教学中度过的,因此课堂教学生活的质量和状况如何,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我们现在的课堂正处于一种过渡阶段,没有从传统课堂中真正走出来,也没有与课堂改革的要求正式接轨,还处于悬在半空的状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1.“灌输式”教育理念:忽视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观念障碍
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待加工、可以被动塑造的对象,认为学生的大脑是一块白板,可以随心所欲的涂写,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把这块白板填充完整,考验的是学生的储存能力,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灌输式教育,这种灌输式课堂教学就像陶行知先生所批判的那样,是一种强迫“鸡吃米”的教育,其根本失误在于没有认识到“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却不可以强迫它喝水”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致使原本应是活生生的课堂教学蜕变成了一种单向、刻板、机械和强制的知识灌输。
2.教师对学生话语权的剥夺:学生主体性丧失的实践机制
如今的课堂,教师独霸话语权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表现在“满堂灌”上,这种施教方法的单向信息输出,已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批评;还有一种形式表现在作业的布置上,这是教师话语权的另类表达,大量的作业和缺乏针对性的作业,都会使学生陷于无以表达的无助之中。
因此,我们要打破话语垄断,还学生话语权,构建“交流的课堂”,教师要将学生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让学生主宰课堂的发展,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真实的感知与理性的分析。课堂让学生思考起来,让学生“讲起来,辩起来”,甚至让师生之间“辩起来,吵起来”,只要为了共同的追求,只要为了追求真理,课堂还学生的话语权又有何妨?要达到教学双方互动,教师一定要力戒话语霸权,把话语权还给学生,用心倾听,做学生的指导者、促进者、引领者。
3.惟知识性的追求:学生主体性缺失的评判误区
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作为认识、实践和自身发展主体的本质属性,是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根本特征。主体性强的学生不仅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然而,在当前课堂教学或教材中,逻辑与实证原则仍是作为知识客观性判断的唯一标准,知识客观性成为了所有文化、所有群体的普遍追求,因而所有学生都被要求用同一世界观来看待书本知识。在这种评判标准的认同下,一种长期形成的、固定的知识范式成为了教师评判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唯一标准,而学生是不能标准不一致的去判断客观知识体系的,学生没有权力甚至没有意识去质疑。[4]因此,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被动的向教学目标靠拢,总是把自己局限在教科书知识里面,而不会通过其他途径去获得课本以外的知识,不会主动探索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主体性教学课堂建构的途径和方法
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关注并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学生进入课堂不是白板一块,他们都带着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带着自己对人生、对他人、对社会、对事物的认识、看法和态度,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和意志特征,它们会成为师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成为学生探索问题的动机和起点。教师关注学生的这种生活世界,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兴趣,使其热爱学习,主动学习。
教学中的很多知识、原理、规则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联系起来。
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可以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关注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价值,调动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使之产生亲近感,增强其学习的独立自主性。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加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经验的联系,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
2.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及主体能力
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决定着其主体性的发展。
要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挑战自身各方面能力,积极参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水平越高,他就越能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去发展自身,从而发展自己的主体性;反之,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水平越低,他在自身主体性发展上就越感到无能。[7]要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学校活动和课堂教学都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
3.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正如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课堂教学中也决不会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存在,这种独特性首先来自个体先天素质的差异性,同时由于后天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个人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决定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品质。
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师尊重差异,个体的全面发展是个体个性充分发展的结果。因此,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个体,包括生活、学习、思想等各方面,这样才能实践因材施教这一原则。
为了能够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课堂教学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缩小班级规模,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有利于进行因材施教。第二,实施多媒体教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从而收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