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次调查问卷说开去
作者: 叶根林摘 要:体育课上的一次小小的调查,引发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几点思考,并提出改善建议与具体措施。
关键词:调查; 个性发展; 建议; 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056-002
法国教育家弗雷内说:“学生某一方面的成功,会促使其他方面的成功。”一般来说,发展人的个性特长,往往能最有效地开发一个人的个性潜能,如果个人的天赋、才能、爱好得到充分发展,会促使他在其他方面获得成功。
为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学校六年级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由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是比较喜欢的,只有7.35%的学生是不喜欢的,同时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男生普遍比女生要高,这与男、女生的生理特点是相吻合的。这说明广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喜欢程度较高,且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也说明许多学生对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热情是比较高涨的,为能更好的去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表2可以看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不但可以反映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作用和功效的认识,还可以反映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和行为的倾向。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才能卓有成效地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正确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对提高学生的锻炼效果,促进学校的群体工作的广泛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表2显示,男女生排在前三位的目的都是:兴趣爱好、增强体质、放松身心,说明平望实验小学大多数学生对于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都很明确,但是通过调查结果表明: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多集中在兴趣爱好、增强体质和放松身心上,分别都占了40.8%、29%和22.9%,这与学生的自身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看到在放松身心所占的比例可以知道,学生的学习压力还是有一定比重的,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要靠课外体育活动来缓解,同时还说明学生已认识到了体育的价值和功能。
从表3中显示,男生选择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前五名依次是:小足球、小篮球、跑步、羽毛球、乒乓球;而女生选择的内容前五名依次是:踢毽子、跳绳、羽毛球、小篮球、乒乓球。这就说明,男女生都喜欢一些不易受场地所限,且作为一般性练习,技术动作又较易掌握,而被多数人所喜爱的球类项目,如羽毛球,但是男女生比较起来,男生更喜欢活动量大,具有身体直接接触的集体项目,而女生主要喜欢有一定活动量,对抗性弱且无身体直接接触的项目。此外,有一部分学生选择的内容不在我列举的范围内,有些男生喜欢跆拳道,武术,轮滑等项目,还有一些女生喜欢体育舞蹈等,现在的农村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比过去高得多,喜欢的项目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所以学校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可以因地制宜,利用农村一些传统项目来调动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热爱。
通过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目的、内容的调查,学生的个性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其中,教育因素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是学生体育个性的发展,它与人的健康紧紧联系在一起,近几年来,体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果,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奠基,在体育个性化教育中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教师准备了圆形和方形木块各一块,通过木块的滚动难易让学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圆的东西容易滚动。方的东西不容易滚动,学生在学练过程中知道把身体团紧,也很顺利地完成了前滚翻的教学任务。正如苏联学者科恩指出的,自主的人能够认识并且善于确定自己的目标,它不仅能够成功的控制外部环境,而且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
2.搭建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兴趣是广泛的,为顺应学生的天性,学校大课间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开设了各类兴趣班,有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跑步、跳绳、踢毽等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学校还组织开展一系列的体育竞赛活动,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让每位学生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达99%以上。学校重视体育特长生的培养,选拔有特长的学生充实到学校各运动队,坚持常年训练,在参加吴江市级以上比赛中成绩名列前茅,学校足球队已18次获吴江市冠军,今年又取得了苏州市第一名;学校田径队八次获吴江市冠军,并为上一级体校输送了一大批体育后备人才,有现效力于天津松江队的刘涛同学,曾经打破女子举重世界记录的王珠同学。
3.活动中注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其思想基础是个性的差异。从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课堂组织应依据课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择不同的形式,教师在课程的组织形式上要有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以下组织形式:①按兴趣分组。学期初学校提供菜单供学生选择,(下转第85页)
(上接第56页)并安排好活动场地、活动时间、辅导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②按能力分组。学生由于年龄、性别不同,运动能力也不一样,即使是同龄人也有差距,在教学中我们采用按运动能力进行分组教学,这种方法是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在进行技术学习和练习时,按照不同的运动能力,结合他们的性格进行教学。这种分组教学方法,是从学生的运动能力特点出发,做到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师可以较容易地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让全体学生在心理、身体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③找朋友。在教学班内让学生自愿组合分组。教师注意宏观调整,保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样有利于组内的互帮互学以及组间的公平竞争。
4.改革传统评价学生的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价进行了改革,原来单纯测试几个竞技项目的成绩作为评价指标,现转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做到过程评价、定性评价、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学校出台了金苹果奖励制度,学校对体育特长生给予奖励,同时对积极参加活动并有较大进步的学生同样给予奖励。让学生体验到只要努力都有机会摘到金苹果的可能,通过评价促使学生转化为一种积极行动。
5.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因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我们不能用传统的、被动的、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代替主动的、双向的、交流式的教育方式。确立学生在整个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动作用,对学习困难生,教师更要耐心指导,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进行活动,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总之,在体育个性化教育中,学生个体的差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爱好、兴趣和需要,以学生的体育活动内心的需求为核心,在教师引导、帮助下,找到“表现自我”的领域,让学生认识自己,显示“自我”的存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以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形成学习团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多元的评价、教师的指导,以促进学生的运动兴趣、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开发,形成“终身体育”作为目标的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展示、发挥自己的个性,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集体精神,培养、发展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56,85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