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关键词句,提高言语习得的有效性

作者: 卞开元

摘 要:言语习得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是学生和老师一起研读文本后内化为自身学习能力的过程。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环境营造,通过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来提高学生言语习得的有效性。

关键词:关键词句; 提高; 言语习得;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067-001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牢记语文教学姓‘语’,不管怎样创新,要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课不能上得华而不实,甚至哗众取宠。改革的决心要大,但具体到一节课,又要实事求是。”因此,我觉得阅读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在具体的语文环境中,通过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来提高言语习得的有效性。

一、重视对话研读,在过程中习得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研读对话,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感悟与体验。

首先,教师要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这是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只有教师心中有数,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进得去出的来。才可以在课堂生成中游刃有余。比如教学《詹天佑》,课前我认真反复研读文本,课堂中才会引领学生深入地研讨人物特点,结合文本关键词句感受詹天佑的杰出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要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习得语言的有效性。教学中的咬文嚼字,静心会文,圈点勾画,正是学生渐入佳境的享受语文过程,是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这样与文本对话的良好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则受益终身!如《詹天佑》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在自由地读、浏览着读、默读等不同形式的读的过程中,逐渐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在交流时,才会自信十足地从“勉励”“精密”“不能有”等关键词语中感受到詹天佑勘测线路时的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第三,高质量的对话必须以师生之间的倾听为前提。只有学会倾听,才能学会思考。《詹天佑》教学过程中,一学生在介绍八达岭隧道开凿时,表述存在错误。老师听见了,一位学生也听出来了。这时老师没有蒙混过关,而是请听出问题的学生慢慢地将开凿方法又重复了一遍。既纠正了前面同学的错误,更给其他同学们一次巩固提升的过程,对孩子们真正理解文本提供了机会。而这正是学生语言习得的重要过程。

二、言语习得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阅读过程是自我反思的过程,是语言习得的准备期。就像别人为你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要靠你去咀嚼、消化、吸收所需要的营养一样,需要自我反省,即自我反馈、内化活动。

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在课堂中圈、划、写,这正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能力的生动体现,是学生平时习得语言的过程在这堂课的直接、生动的再生成。如一学生在圈划“悬崖峭壁”“高山深涧”时,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詹天佑和他的工友们真是辛苦!工作环境这么差,随时都有献出宝贵生命的可能。我为他自豪!”学生的这种有感而发,就是他们自主学习的最大收获,是学生言语习得的具体表现。

三、个性化言语习得必须根植于文本

首先,尊重文本内在价值就是尊重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只有在教学中尊重了文本的内在价值,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才谈得上有效的统一,也才谈得上语言习得的有效性。如《詹天佑》中的通过对铁路修筑过程中种种困难,突出对不怕困难、勇挑重担的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高度赞颂,引导学生要发奋图强,练好本领,将来为祖国贡献力量。这些情感价值都是通过学生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解读来体会的。叶澜教授曾经指出:“教学过程也是社会化的过程,青少年是未来的公民,教育必须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应尽的各种社会责任。”我们的语文课堂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正确引导,正是语文学科所具备的人文性的需要,是提高语文言语习得的任务之一。

其次,深入了解文本的内在价值必须靠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细细研读。深入了解文本的内在价值就得细细研读文本语言文字,在与文本充分对话中习得语言。这里涉及到的就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必须与工具性结合,达到融会贯通,相得益彰。《詹天佑》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开凿方法时,学生出现明显的对文本解读不清现象。居庸关有山势高、岩层厚的特点,而学生画的像馒头。和居庸关一比较,八达岭隧道没有典型的“长约1000米,是居庸关的三倍长”特点。这时老师的引导就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体会到詹天佑工作的一丝不苟,而这也正是詹天佑强烈的爱国情怀的生动体现。

言语习得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和老师一起研读文本后内化为自身学习的一种能力。让我们一起为学生更多方法能力的习得而前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