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品德教学的精髓
作者: 赵庆军摘 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指出:品德课程是一门指导生活的课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在进行教学时,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用生活实景触动学生的情感,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从而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关键词:品德教育; 回归生活;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068-001
《品德与生活课程》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一、创设生活化的思品课堂,让学生“有备而来”
《品德与生活》是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在教《我家门前新事多》之前,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家乡变化的资料,包括环境变化、交通变化、生活变化,学生通过上网查、读书、调查、查报刊等方式找到了许多资料。课上,我指导学生将自己找到的反映家乡变化的照片、文字做成了手抄报,有几个学生的手抄报很有创意。然后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通过激烈的交流,学生们感受到了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学生们通过调查、搜集等有意义的活动,再加上课上的活动,写一写、说一说、画一画、贴一贴等活动,充分感受到了现在与过去的不同。通过这些联系生活的形式,让我领悟到了一个道理:只有走进生活,走近现实,课本中的哑巴图也会开口说话的。
二、在活动中参与,让学生体验、感悟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引导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既要让学生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又能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如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时,我将品德教育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要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动物的可爱,激发学生喜欢动物的情感、愿意和动物交朋友,并在活动中明确和动物相处时要有爱心和责任心。
在授课时,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加深感受、体验动物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达到此项活动的总目标。
在导入环节中,利用多媒体制作各类动物的课件,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动物的可爱。而且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在让学生观察动物的同时,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动物。激发学生爱护动物的激情,从而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家园的教育。
其次,教学中的激情、环节来源于生活。本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让小动物走进课堂,让孩子在与真实动物的亲密接触中感受着与动物做朋友的乐趣,构建了一个真实互动的生活化课堂,使以学生为本落到了实处。在激情这个环节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并说出为什么喜欢它。明理环节,这些动物都是学生平时生活中喂养和观察过的小动物。通过学生互相介绍,初步表达了自己对动物的喜爱。再利用日常生活中学生和动物的密切接触,让他们说说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特点,把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不爱护动物的不良行为说出来,更加热爱动物。
其实,学生参与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学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注重课后延伸效果,让学生主动发展
鲁洁教授在《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回归》一文中,将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区分为“出发点”回归和“归宿性”回归两种。所谓“归宿性”回归,是指学生主体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到的一切,能返回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提升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与价值观等。与“出发点”回归相比较,“归宿性”回归显得更为重要,更具目的性和本质意义。借助课后延伸,能将“归宿性回归生活”的理论意义转变为活生生的现实。
心动的时候更需要行动。在品德课堂上,我们要设计一些环节来引导孩子们进入行动,指导他们在生活中如何解决问题或者把美好的心愿付诸行动。为了让课堂的苦口婆心不是花拳绣腿,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尽量给学生指引一个可以真的开展品德活动的平台。
例如在教学《我为“朋友”做点啥》一课,其中的“朋友”是指公用设施。有一道作业:包括一幅图片和两行简短文字。照片拍的是一块花草地,花草中间竖了一块温馨提示牌:“小草轻轻,脚步轻轻。”一行文字是:“公益广告大赛开始啦!”这是编者对作业的“包装”,采用公益广告大赛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另一行只有四个字——“我的创意”,这是直接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通过审题很容易明白,学生要完成这道作业有两个关键点,其一是选准自己最心爱的公用设施,或画出来或拍照;其二要与图片对应设计简短温馨的提示语。
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因此,品德教育要把儿童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切实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