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让探究方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作者: 许志祥

摘 要:《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关键词:科学课; 探究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097-001

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方式学习,有利于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有利于为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1.呵护自尊心,保持探究欲望

小学生普遍爱问问题,对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但到了高年级,他们会把更多的想法放在心里,不愿意表达,不想交流,生怕和别人说不到一块被人笑话。所以教师要注意消除他们思想上的顾虑,鼓励他们能提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想法,细心呵护他们对周围事物的独特认知,要善于营造一种让学生敢问,会问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能提出一些新、奇、特的想法和问题,是一种成功的表现,是一种值得自豪的行为。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讲一些科学家们的“搞笑”事情,如爱迪生孵鸡蛋、牛顿关注苹果熟了为什么落地……还要给学生一定“犯错的自由”,并努力从学生的各种活动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适当的肯定。

2.利用自信心,提高探究能力

每个学生都会渴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希望老师重视他。我在教学中做到:学生能操作的实验教师不演示;学生能准备的材料教师不提供;学生能看懂的内容教师不讲解;学生能独立完成的任务教师不拘泥课标;学生能自律的行为教师不评价。如教学《认识常见岩石》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自行收集一些各不相同的各类岩石,让学生自主合并成若干研究小组,将各自的岩石集中,自行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通过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研究的闪光点,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学生的研究成果远远超出课本及教师预设范围。

3.引导从众心,增强探究热情

我们在校园里经常发现,某个时间段,校园里只要有一项活动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其他学生就会去模仿,比如玩某种玩具、做某个游戏等。特别是当一个学生的某项活动得到教师的肯定后,其他学生会自觉跟从,会主动去学,去做。科学课上,我经常把学生最新的小制作放于科学室窗口显眼位置,让学生课间活动路过时都能看到,然后定期把它们进行全校展示。只要学生有什么创新之处,有什么研究成果,我都会及时通过网站、张贴、宣讲等方式进行公布。这样,不仅使得研究者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更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制作热情,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另外,我将科学教室墙壁全部布置成“丰富的科学探究活动”、“露一手”等栏目,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公布上墙,在教室的两侧摆放低柜,将学生小制作、小发明等陈列出来,每年开展一次科技节活动,将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集中评比,将突出的研究成果整理编成《小小科学家》《趣味小实验》等小册子,每年出版一期《科学启蒙》校级报纸,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

4.尊重好奇心,丰富探究经历

高年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听老师的话,也不满足于接受课堂教学。他们爱看课外书,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产生兴趣,兴趣爱好也有所分化。特别是网络上的大量信息,将相关的内容应用到科学学习中,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然,在组织学生学习网络等素材时,要教育学生进行适当记录和整理,以及信息搜索的方法,以便学生课余时间自行深入学习,丰富学生的认知,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在教学《动物怎样繁殖后代》时,我让学生查找了鸡蛋孵化的各个过程、鸽蛋人工孵化技术、鲫鱼繁殖等资料,然后组织学生收看,并要求做好相关记录,学生非常感兴趣,再让他们课后自行查阅动物繁殖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教材,用第二节课进行汇报交流,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5.激励好胜心,体验探究作用

科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一方面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研究话题,另一方面则要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有利于生存的本领》,我用摄像机拍摄了一些校园附近树上的鸟巢、房屋下的蜂窝、路边盛开的薄公英等,当学生在课堂上看到这些熟悉的生活场景,显得比较兴奋,自然拉近了教与学的距离。通过这些熟悉的生活环境、重点特写的观察画面,使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鸟类高超的筑巢本领与筑巢的艰辛、植物传播种子的本领……让他们更加意识到在周围生活中,很多的事物虽然经常出现在自己眼前,但未曾仔细观察过,促使他们课后主动地去观察、探寻身边常见动物(如鸡鸭鹅、狗猫猪等)捕食、自我保护的本领,常见植物(如青菜、萝卜、韭菜等)过冬等的各种生存本领,有利于促使他们在今后生活中去留意身边的各种事物和现象。

6.发展进取心,感受探究成果

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天才,每个学生都是一座宝藏,只不过是我们有时没有发现他们而已。实践证明,学生容易从成功的经历中获得进取的力量,容易从成功的活动中获得持久的研究动力。

我们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学习成果。如教学《生物的进化》,直接要求学生自行从化石成因、恐龙种类、恐龙灭绝原因等方面撰写小论文,形式、字数要求不限。教师及时采集学生中的研究成果,及时反馈,及时修改,最后将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并在相关内容后附上学生的姓名,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再如通过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小制作、小发明、演讲科学故事等,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就感,取得上进心,我想这是科学教育的关键。

当然,很多的科学活动仅在课堂上是难以完成的,学生会对感兴趣的活动在课后花很多的时间,比如写科学小论文,科学小发明等,我要及时对他们进行跟踪指导,如将学生的小论文进行打印,然后放到学校网站和班级博客中,随时将学生的小发明进行展示等,这样会保护和发展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另外,小学生普遍喜欢动手,在做中学也成为广大科学教师的共识,特别是一些男生喜欢搞创新制作,女生喜欢制作标本、种植、饲养等。而这些活动个体完成效果不佳,引导他们进行合作,会取长补短。如观察月相等,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容易忘记,学生加强合作,便于相互提醒,相互影响。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耐心细致的精神,锻炼了能长时间参与活动的意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