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语文评点教学法
作者: 朱秋娟摘 要:文学评点是一种文学批评方式,同时也是历史悠久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法与阅读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评点法去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与思想感情,鼓励学生课堂上自主评点,并于课外阅读中使用评点法,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思考能力。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评点; 教学;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136-002
文学评点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批评形式,它起于唐而盛于明清。它包括圈点、尾评、总评、眉批、旁批、夹批、题下批诸形式,评点内容既有文学理论批评,也有文献辑佚与考据。同时,文学评点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阅读方法,这一特征对于现今的大学语文教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评点作为一种教学法有很久的传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历代以来,许多著名的学者以评点向学生传授文学创作方法和学术思想。这种教学法起于科举。早在宋代,为便于指导学子写作科考之文,吕祖谦评选了一部《古文关键》。该书主要用旁批讲解文章要法,包括章法结构、起结照应、字法句法,并在文章的关键纲目处,多用笔抹划出来。比如在韩愈《师说》一文题下,评语为:“此篇最是结得段段有力,中间三段自有三意说起,然大概意思相承,都不失本意。”[1]对于欧阳修《上范司谏书》一文,该书评道:“须看他前后贯穿,错综抑扬处。”[2]此书一出,受到士子的热捧和文坛的重视,唐宋经典散文也由此书而确立,可见该书的影响力。这一教学法在明清更为兴盛,特别是在文社林立的晚明时期。文社中,士子频繁地练习时文,邀请名人评点。士子从评语领悟作文要诀,所谓“前辈之批语,便是我之学问所从出尔,若能留心,不但为近今之科目也”[3]。评点教学法也从时文扩展到其他文体。比如,清代词人许昂霄授徒时以《词综》为教材,并渐次评点,以示学词途径,门人张载华将其评点汇集成《词综偶评》。
与此同时,评点亦是一种阅读方法,其中蕴含学问。许多士子主动抄写名流的评点以便自学,亦有商人将这些评本刊刻出售。其实评点源头之一即是读书句读基础上逐渐加以评语、圈点。三国时董遇即以此读书方法知名,三国志卷十三注引魏略:“初,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朱墨别异。”[4]这种读经方法用于文学作品,即成评点。宋代人文大盛,士子读书风气谨严,又敏学好思,出现了很多在读书过程中形成的评点本。黄庭坚《大雅堂记》自云读杜诗:“欣然会意处,辙欲笺以数语”。[5]这些活动均只局限于个人。加以评点的读本广为流传,造成影响,还是到明后期及有清一代。李贽评点大抵是读书心得,借评点阐发自己的思想。他的评点本在当时成为畅销书。一些学子极为重视名流的评点本,认为从中能领悟学问。比如清初大儒何焯,一生学问著于评点本。“闻风向慕者争欲一睹其书为幸者,几无远近。于是评阅之本且走四方。”[6]他们读何焯评本的目的也在于有裨于诗文之学。俞樾《何义门文选评本序》云:“(前所述评注本)转不如此本专论文法之有裨于后学也。”[7]认为何焯评点讲论文法,有助后学。
可见,评点在传统教学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学语文为何要重视评点教学,又如何应用呢?这里涉及到大学语文课本选文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教材选文偏重于文学作品。北大教授钱理群提倡大学语文重视文学教育,他认为“大学文学教育应当以‘文学经典’为中心,应该让学生通过选修这门课程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一条道路,我们相信在那里可以和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可以呼吸到高山之顶的新鲜空气。”[8]除了文学作品,许多教材选入了文化文本,比如温儒敏的《高等语文》中选入了《易经》、《孙子兵法》、乾嘉学派、九章算术等文章。不过,这些作品的比例较小。大多数教材遵循钱理群所提倡的“文学经典”教育。目前的教材选文集中于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化知识、写作训练等方面。许多教材突出国学教育,偏重古代文学。对于古代文学的品读,完全可以直接借鉴传统的评点法。对于其他文学经典,我们要品味出深意,与之对话,离不开细读,评点就是一种细读批评。
至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评点法进行细读,最重要的一点是做到有深度,有趣味,更灵活,要高于中学语文的课文讲解。大学语文的评点内容应侧重于艺术鉴赏与人文精神。这些评点要高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具体语句的分析和全段全篇的思想内容概括。教学中多让学生了解中学阶段很少或没有接触过的艺术手法。比如矛盾修辞法(Oxymoron)用两种不相调和,甚至截然相反的词语来形容一件事物,使得所表达的语义更强烈,形成“出人意外的,引人入胜”的效果。徐志摩的《偶然》便用了这种修辞手法。“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9]教师在讲解时,应侧重分析矛盾修辞法。
另外,大学语文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不少教材即是按照不同的人文精神主题编排单元,比如重人文主题,是把选文按人文主题分为若干单元进行编选,其主要选本如徐中玉《大学语文》与夏中义《大学语文》。徐中玉《大学语文》2005年版本的单元设置为:以民为本、心怀天下、和而不同、品格修养、社会人生、人情世态、乡思亲情、爱情婚姻、人物风神、咏史怀古、写景记游、论学品艺;夏中义《大学新语文》设立16章,依次是大学、青春、仁爱、情恋、自由、良知、敬畏、乡愁、记忆、英雄、坚忍、希望、自我审视、反讽、诗意、自然,每章精选中外名篇。可以说,大学语文是一种人文精神教育。讲一部作品需深层剖析它与所处时代文化精神的关系。比如在讲解《牡丹亭》时,为帮助学生理解人物性格与戏中唱词,必须深入的分析晚明心学。教师讲解时可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唱词来分析汤显祖的心学思想,比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10]在中学阶段,学生很少接触到晚明心学,即便有所闻也没有达到深入理解的程度。教师剖析晚明心学,让学生理解《牡丹亭》中的至情观。
同时大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评点,并且教师采取灵活的评价机制去评论学生的点评。大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研究性的学习,对于文学而言,需要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与思想深度。教师讲解之外,应让学生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其思维,培养其独立地学术思考能力。对文学作品的感悟与理解因人而异,所以中学阶段对于文学欣赏的标准答案和程式化的答案,是学生不满语文教学的原因之一。而评点的特征之一便是要评出自己的特色,说出令人佩服的真知灼见,甚至以提出不同见解称奇。教学中应该留出空间让学生自己鉴赏,指出最喜爱哪一段、哪一句、哪一词,作品妙在哪里,更可谈谈文中的情感与思想。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是不一样的,获得的美感层次、角度都不同。大学生已经有相当水平的鉴赏能力,应该相信他们。当然对于学生的评语,教师要点拨和提高,而不是评判对错,除非严重的常识错误等。
鉴于评点亦是一种阅读和自学方式,可以让学生阅读一部名著,并在书页批注。课外阅读是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现阶段在很多大学,大学语文的地位仍有待提高。学校设置的大学语文课时总体来说太少,不少大学四年仅有32课时的大学语文,与英语课时相比有天壤之别。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现状的情况下,我们只有想方设法拓展第二课堂。鼓励课外阅读无疑很必要。当然教师要提供一份书单。现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大学生必读书目100本,还有很多著名高校的中文系都有自己的书单,可供参考。教师鼓励学生在空白处随手记下阅读感悟。评点的特征之一就是灵活,内容无所不包,甚至包括阅读文本时所引起的关于自己的回忆。这样的评语体现出随意性和亲切感,其实是与名著在进行对话。教师亦可规定学生对于整部著作另写一份书评,即总评。本人曾要求学生阅读名著并做评点,发现不少学生能够评出精彩的观点,书评也有一定深度。学生反映带着评点的任务去读书,使他们读得更细致和深入。
大学语文教学旨在提高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文学修养与思想道德,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方法一直是大学语文研究的热点。在教学中运用评点法可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强课堂学习的气氛,并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阅读中外名著的能力。
本论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中国词学评点研究(10YJC75114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2]吕祖谦.古文关键[M]卷一,丛书集成初编[M]本
[3]梁熙.家训[A].皙次斋稿[M]卷十一,四库未收书辑刊[M]本
[4]陈寿.三国志·魏书[M]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5]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M]第十七,四部丛刊[M]本
[6]何堂.义门读书记序[A]何焯.义门读书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7]俞樾.何义门文选评本序[A]春在堂杂文四编卷七[M]光绪二十五年刻春在堂全书本
[8]钱理群等.大学语文(第一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第6页
[9]徐志摩.志摩的诗[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54页
[10]汤显祖.牡丹亭题词[A]牡丹亭[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