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彭月摘 要: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大规模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的教育,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从创新意识、知识结构、个人投入、动机、教育体制等多个角度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更进一步的对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本质原因提出了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研究生; 创新能力;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149-002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突飞猛进。最新的媒体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据统计,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数目与引用率的差距,切实的体现出我国的科研创新能力差的现实。作为大规模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的研究生,其整体创新能力也令人堪忧。
有学者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四个简单”上,一是简单移植,只是对他人方法的应用和重复;二是简单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三是简单延伸, 只是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四是简单推理,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 证实已知的结论。
那么,具体是什么因素导致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缺乏呢?本文先对影响因素进行总结,然后就其本质因素进行初步的探析。
二、影响因素
本节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尤其对其中的因果关系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如下图所示。
下面对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1.创新意识
我国的教育制度的特点是灌输式教育和应试教育,在它们的长期影响下,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批判性眼光,很少质疑和否定,也不善于从新现象中发现现有方法的不合理性。因而现在的研究生中,普遍的现象是学生的记忆力和模仿能力很强,而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较弱。
2.知识结构
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保证。但在实际中,研究生教育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研究生往往缺乏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他们只关注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交叉学科的知识的摄取。因而他们难以获得最能产生创新点的交叉学科的前沿知识。纵观科学发展史,各学科交叉渗透、综合化发展是研究的主要趋势,研究生单一的知识储备,使得其不能抓住时代的脉搏。
3.个人投入
个人的努力是创新能力的源泉,即便外部环境再恶劣,只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仍然可以有所创新有所成就。我国民国时期的环境条件不能说比现在好,但仍然是一个大师荟萃的时代。影响研究生个人投入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个人的品质,是否能够坚持到底,是否能够正确清晰的看待问题等;另一个则是环境影响所带来的动机,在下文中会讲述。
4.动机
作为最高等的教育,很多研究生的目标不是做科研创新,而是如何找到好工作。导致这种情况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国家投入到研究生身上的平均经费日益减少,导致研究生的学费、生活费堪忧。二是研究生的年龄基本处于20-26岁这个阶段,他们争取经济独立的意识较强,而且他们的父母日益衰老,他们需要想方设法减轻家庭的负担。这两个因素共同导致了研究生对于工作的渴望,对于科研的厌恶。还有很多研究生选择读研只是为了逃避就业,获得文凭等,对科研没有真正的需求。
5.教育制度
我国应试教育的标志是高考,虽然应试教育有诸多不利之处,但它其实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如果没有高考,就无法从根本上保证教育公平。对于我国现状来说,如果没有教育公平,则可能会引发诸多动荡。而创新能力的缺乏,可以在大学和研究生教育中进行再培养。这样的折中之法,使得我国教育的创新能力无法从娃娃抓起,当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后,想扭转是十分困难的。这其中的症结所在就是国家无法承担也承担不起对教育全面改革所需要的投入,当然也无法保证改革的正确性,所以只能逐步的进行试探性改革。因而针对目前的状况来说,依靠教育制度的改革来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如同望梅止渴一般。
三、本质因素探析
就以上五个因素,将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与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相比,其实会发现根本上的不同是教育制度的问题,这里所谈到的教育制度包括制度、资源、国家投入等。论努力程度与就业压力,美国的研究生不会比我国的要好。但是论教育制度,美国的教育系统确实培养了更多创新性人才。本节从教育制度出发,对创新能力形成的本质进行探讨。
本文并不认为将我国的教育制度替换为美国的教育制度就万事大吉。相反,本文认为美国的教育制度完全不适合我国国情。一方面,教育制度与其他制度一起是一个有机整体,无法只将教育制度剥离;另一方面,教育制度的形成其实有深厚的积淀,比如我国目前的高考制度其实某种意义上是古代科举制度的延伸。而美国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其宗教信仰、法律制度也有不可切分的关联。这就是创新能力的第一个本质,即历史延伸性。
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其实与我国的文化氛围也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地处内陆,从古代起就是一个半封闭式的统一政权,且以天朝自居,这样的条件下,容易形成易满足、谨慎、怕风险、墨守传统文化的守旧心理。而美国则不然,它本身就是由具有开拓精神的航海家探险家们所建立的,探索新事物是他们的主流文化。这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第二个本质,即文化延伸性。
在上述历史与文化的双重决定下,本文认为我国的教育制度是不能生搬硬套美国的教育制度的。虽然美国的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性要优于我国,但是中间其实没有考虑时间因素。美国是原发现代性国家,而我国是后发现代性国家,美国现在良好的教育机制,其实是积累了几十年上百年才形成的,包括教育资源、教育文化等。而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其实才走了70余年。这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第三个本质,即时代性。
虽然本文以为不能使用美国那种最能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制度来改变我国的创新现状,但本文所要传递的信息,并不是我国教育制度将永远不如美国教育制度的悲观论调,恰恰相反,本文认为,只要我国坚持不断革新,走自己的教育创新之路,就一定能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现代化进程的后发性使得我国在教育积累上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后发性也使得我国的教育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要快。教育的积累性使得创新型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当代人要做的,就是把握当下。
四、总结
本文首先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简要的概括。然后就创新意识、知识结构、个人投入、动机、教育制度等方面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总结。并从中美教育进行对比的角度出发,得出教育制度是影响创新能力的本质因素。从教育制度出发,更引申出创新能力形成的三个本质,即历史延伸性、文化延伸性和时代性。最后,本文认为教育的积累性使得生搬硬套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不能改变我国创新能力的现状,只有把握当下,一点一滴积累,才能使我国的创新能力逐步腾飞。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149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