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观
作者: 苏新荣 李刚摘 要:从古至近代,“武术”随时代改变而有不同的称谓。名称虽有差异,但主要是受历代政治、军事、医学、伦理、娱乐与审美等相互交融,相互依存,而具有防身制敌的攻防价值,壮内强外的健身价值,技击与技艺的娱乐价值。
关键词:传统武术;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169-001
传统武术是传统文化的一环,几千年的发展及演变过程中,与传统哲学、宗教、医学相互渗透交融,随着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时代背景的变化而建构完整的武术价值系统。传统中国武术,同中国古代哲学、军事、艺术各方面有着种种联系,进而产生不同的武术价值观。
一、防身制敌与军事攻防的价值
武术是一种价值功能多元化的文化形态,其中最本质、最基本的特性便是攻防格斗的价值。正是这种特殊的涵盖特质,表明武术与军事武艺同源,并相互交流的道理。武术在军事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枪炮火药发明之前,武术是战争的主要工具之一。顺沿历史长河上溯得更远些,便可发现,远古萌芽状态的武术正是构成原始战争的主体,二者可以说是同源之水,同本之木。考察技击的萌芽,不外产生于人与兽斗和人与人争两个方面。原始人类在“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鸷鸟攫老弱,猛兽食颛民”的严酷环境下要求得生存,必须学会战胜兇禽猛兽的方法,“昔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未有蚩尤之前,民固剥林木以战矣”[1]。古籍的记载表明远古先民在成群猛兽斗争中,以初级的拳脚技能和木棒、石块等简易工具的攻击方法,成为原始人类生存的条件。同时产生并积累使用武器自卫生存的经验,这些原始求生的手段和方法不断积累与升华,便是技击的萌芽,也是武术的发源。
在部落战争的萌发之初,原始武术便充当了主角的任务。如黄帝战蚩尤,“蚩尤乃逐帝,战于逐鹿之阿,九隅天无遗”;“蚩尤作兵,伐黄帝”。苏鹗《苏民演义》叙述古代兵器的产生时说:“蚩尤作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也”;《吕氏春秋》则说:“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2]”。这表明在战争中,远则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以棍棒、长矛、刀斧击打、劈、砍、刺、扎等手段,战争促使作战兵器的创造出来,战争刺激了攻防格斗技能的发展。
在冷兵器时代,军旅武术属于军事格杀技术,其攻防价值关系到战争的胜负和兵士的性命。军事武术家戚继光著的《纪效新书》对此有着切要而简明的论述。“凡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是你来当兵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你武艺高,决杀了贼,贼如何又会杀你。你武艺不如他,他决杀了你。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犬子[3]。”同时,戚继光还指出:“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习各种兵器时,“莫不先有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3]”。这些论述指明武术的攻防价值表现为锻炼提高攻防格斗必备的体能,学习攻防技术,提高攻防技能,掌握防身制敌的本领。
二、壮内强外的健身价值
传统武术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我国传统医学、养生学、仿生学的诸多精华,大大扩展了武术的健身价值。华佗之“五禽戏”的大部分动作,是俯伏在地上进行的,运动量较大。显然是一套以健身为主兼有医疗作用的象形类体操。以模仿动物动作为主要方式,但无攻防动作。
五行学说也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根据“天人合一”、“宇宙整体”的观念,也根据取类比象的原则,中医理论把人的脏腑依其不同属性、功能和表现形态,而分别划归于五行之中。脏腑与五行这样相配:即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脾、胃属土,肺、大肠属金,肾、膀胱属水。形意拳崩、炮、横、劈、钻五拳,意亦相应与五行相配。太极拳历来强调“内外兼修”原则,与其它运动相较,对人体各个肌肉与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要求很高,而锻炼方法也有所不同,注重“内”与“外”的整体修炼。这种练功法,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使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
三、娱乐与观赏的审美价值
人类以对武术攻防格斗防卫的认识为基础,通过实际武术动作的演练,表达强健体质的含义。在欣赏武术格斗运动时,从双方表现出攻防技击之美,以及表现出武术动作的技艺之美。据《韩非子》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4]这说明武舞在娱乐中还有宣扬威武震慑人心的作用。以后许多王朝都要编演大型武舞,武术表演在这些战争题材的舞蹈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武术运动的技艺美一方面来自表演者对动作攻防含意的理解与身体姿态的高度配合和节奏的处理以及艺术表现手法;另一方面来自武术套路那浑厚、雄壮的气势和身体运动的特殊形式等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美悦境界。中国古代美学重视阴阳和谐、虚实相生、明暗相衬、形神兼备,尤其更重视其神韵。中国人讲美,特别注重外美与内美的统一。认为神是物的命脉,没有神的形是死的形。武术不仅重视人的形态之,更重视其美的神态,充分体现其本质的美,即是一种“感情移入”,达到“情景交融”、形神合一的意境。武术的一招一式,一拳一腿,无不以“神”相配合,“神”者,乃眼神也。形具而神生。神随形转,形随意动,意含而不露,通过眼神与面部肌肉表现内心的意向,在“击”与“情”上面下功夫,体现出气不馁、韵不断、味无穷的美感魅力,成为击是本,神是情,形与意的高度统一,使人的情感在演练和观赏中受到陶冶,提高审美情趣。
四、小结
从古至近代,“武术”随时代改变而有不同的称谓。名称虽有差异,但主要是受历代政治、军事、医学、伦理、娱乐与审美等相互交融,相互依存,而具有防身制敌的攻防价值,壮内强外的健身价值,技击与技艺的娱乐价值。
参考文献:
[1]黄锦鋐.庄子读本[M]台北:三民书局,1994,350-351页
[2]吕氏春秋集释[M]台北:世界书局,1969,294页
[3]戚继光.纪效新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80页
[4]张素贞.新编韩非子[M]台北:国立编译馆,2001,13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