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建设智慧城市路径研究
作者: 杨金明摘 要:智慧城市是应对日益突出的“城市病”的有效创新之策,它将给城市生产、城市生活和城市管理方式带来深刻变革。本文通过对智慧城市的内涵、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概况和路径比较分析,以及对南通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条件和路径作了初步探讨,希望对南通智慧城市建设乃至于空间发展模式的更深入、广泛的思考和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南通; 智慧城市; 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175-003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南通和其他许多城市一样,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交通拥堵日益严重、能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应急系统薄弱等“城市病”的压力。这些问题已经对南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现实而紧迫的威胁,成为当前政府所面对的严峻挑战。面临这些实质性的挑战,如果不能尽快突破困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无法实现,为此,南通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才能赢得未来。
智慧城市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其核心是围绕充分发挥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城市规划、发展、建设及管理、运营中的作用,利用无所不在的信息技术驱动城市发展,是当前城市发展新的趋势和模式选择,也是解决当前南通城市发展困境的新思路。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
2008年,IBM公司CEO彭明盛发表题为《智慧地球:下一代的领导议程》的演讲,首次提出“智慧地球(smart planet)”的概念。2009年,在奥巴马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们举行的一次圆桌会议上,彭明盛再次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建议美国政府投资建设新一代智慧型基础设施。2010年,IBM借助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时机,在智慧地球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并细化“智慧城市”的概念和特征, IBM这一行动引起了我国政府和企业的极大关注,不少地方政府积极开展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和方案不断出台,包括上海、北京、南京、杭州和深圳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到战略层次。
IBM公司在其专题研究报告《智慧的城市在中国》一文当中,对“智慧城市”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所谓“智慧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策略,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相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具体的说,智慧城市需要具备四个显著的特征:全面感测(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充分整合(“物联网”和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整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创新激励(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协同运作(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城市里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的协作,达成城市高效运行的最佳状态)。
关于智慧城市的内涵,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智慧城市的定义、框架等提出不同看法:高新民(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以大系统整合的、物联网空间和网络空间交互的、公众广泛参与的、城市管理更加精细的、城市环境更加和谐的、城市经济更加高端的、城市生活更加宜居的城市创新发展模式”;李德仁(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给出了一个形象的说法,“即‘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智慧城市是城市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的可视化和可测量的智能化城市管理和运营,包括城市的信息资源、数据基础设施,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网络化的城市信息管理平台和综合决策支撑平台”;杨冰之(浙大—国脉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在2011年曾指出,“从侠义上理解,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为基础,通过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使物和物、物和人、人与人互联互通,更加形成技术集成、综合应用和发展的现代化,网络高端发展的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城市,其本质是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广泛的连接、更加集中和更加有深度的计算。从广义上理解,智慧城市是以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为基础,整个城市具有较为完善的感知、认知、学习、成长、创新、决策、调控能力和行为意识的一种全新形态的城市”。
以上种种认识,都是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研究机构、政府机构从不同角度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和阐释,并无孰优孰劣之分,但有两点是大家的基本共识:一是强调智慧城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非静止、孤立的状态;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智慧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概况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紧张、环境破坏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世界各国纷纷将建设“智慧城市、夺取竞争优势”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内诸多城市也均以建设“智慧城市”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和突破口。
在欧洲,智慧城市建设更加关注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生态环境、交通、医疗、智能建筑等民生领域的作用,希望借助知识共享和低碳战略实现减排目标,建设绿色智慧城市。在欧盟的新能源研究投资方案中,欧盟将为智慧城市建设投资110亿欧元,选择25~30个城市发展低碳住宅、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提升能源效率,应对气候变化。2010年5月,欧盟委员会出台《欧洲2020年战略》,其中“欧洲数字化议程”被确立为欧盟促进经济增长的七大旗舰计划之一,旨在通过ICT的深度应用和广泛普及,取得稳定、持续和全面经济增长。同时,该战略报告提出未来三项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实现智慧型增长,即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强化知识创造和创新,发挥信息技术和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城市的协调、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亚洲,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则注重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拉动信息产业发展和带动经济增长。日本在Future Design Center中提出“Smart City”计划,力图促进绿色、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新加坡提出“智慧国2015”计划(iN2015),意图建立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大力发展通信和信息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将新加坡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一流的国家化城市。
在美国,政府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智能电网和宽带网的发展。2009年2月,美国政府颁布了《经济复苏计划》,计划投资110亿美元,建设新一代智能电网,降低用户能源开支,实现能源独立性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09年6月,美国商务部和能源部发布了第一批智能电网行业标准,标志着美国智能电网正式启动。2009年4月,美国正式公布了耗资72亿的国家宽带网络计划;2010年3月,美国联邦通行委员会(FCC)正式对外公布了未来十年美国的高速宽带发展计划,计划将目前的宽带网速提高25倍。
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类型多种多样。既有像海南这样提出建设智能海南岛的广域发展规划,也有智慧闵行、智慧长宁、智慧长沙梅西湖等这样城市区域建设项目。同时,每个城市也根据自身的情况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阶段性主要目标,如:宁波将智慧物流引领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作为其建设主线,承德将建设智慧旅游作为其建设主题,北京将构建精细智慧的城市管理作为其主要核心内容。
三、国内外主要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比较分析
仔细分析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目前智慧城市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建设路径:一种是延续“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发展脉络的“智慧城市”,这种发展思路是以IBM为代表的IT企业,它们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强调信息技术对城市管理的影响,通过开发工具化的、有机互联的城市管理系统,形成对城市物理空间和实体资源的高效管理与使用;另一种是欧洲智慧城市研究组织为首的研究机构提出的以新兴的城市发展理念为核心的建设路径。这一路径主要延续“创新城市”、“低碳城市”发展脉络,提出通过“智慧经济、智慧公众、智慧治理、智慧流动性、智慧环境、智慧生活等六个领域的建设来实现智慧城市。”
第一种路径的本质是期望通过城市的信息化实现城市各子系统的一体化和智能化运行,解决城市面临的各种难题,实现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其建立在广泛分布的传感器等设备组成的物联网的基础上,整个城市的交通运输、能源供应、公共安全等各个系统实现有机互联,并通过实时的数据采集和统计,使得城市管理者能够动态的掌握城市运行状态,即首先是建设一个“智慧”的硬件平台,进而形成“智慧”的软件平台,最终实现一个“智慧”的城市管理平台。这种路径的代表是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运作中心。该中心是里约热内卢与IBM合作一起建立的,它的核心是一个巨大的显示屏,屏幕上显示着里约热内卢城市动态监控视频,包括各个地铁站、主要路口的交通状况,通过复杂的天气预测系统预报出来的城市未来几天的降雨情况,交通事故处理状况,停电处理状况,以及其他城市问题处理及其进展等状态。
第二种路径的本质是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方式以及环境治理模式的转变,进而实现新的城市发展理念。这一路径的建设机理在于,以高度平台化、集成化的信息设施和技术为物理基础,以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为指导,突出城市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制定方面的保障作用,在智慧经济、智慧环境、智慧治理等领域充分发挥政策工具的多样性作用,全面提升城市发展的综合品质。
四、南通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条件
“十一五”以来,南通在信息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不少的进步,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1.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具备。至2012年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259.5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09.13万户,互联网用户582.51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255.1万户,全市互联网城域网出口带宽620G。全市基本建成以光纤传输网络为主、无线网络为辅、覆盖全市城乡的立体通信传输网络和宽带多媒体城域网。
2.信息产业初具规模。南通已建成省级软件信息产业园4家(南通、如皋、海安、南通开发区),CMMI3软件开发成熟度认证企业12家。2012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产值1402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13.95%;软件与信息服务业2012年销售收入30.5亿元,同比增长55.%。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我市支柱产业。
3.信息化工作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长足进步,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处于全省先进水平。“中国·南通”政府门户网站是南通市对内、对外统一的信息窗口、业务窗口和网络窗口,它就是南通的一张网络名片。市级机关电子政务内网、电子政务外网和市委机要网三网一体的电子政务平台体系的形成以及以数字城管、公安、社保、卫生、环保信息系统为代表的一批政务应用系统的建成,既是对公众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一种体制创新的尝试,让行政权力在公众的监督下公开透明运行;企业的信息化也在逐步推进,全市36%的企业实现了全部业务的信息化系统集成应用,40%的企业实现了全部业务信息化系统覆盖;同时,南通已初步建成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实现市区地理数据全覆盖,国家住建部立项的城市数字化工程科技示范项目在市区核心区域投入试运行。
虽然南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按照建设智慧城市的要求,南通信息化建设面临以下困境:一是信息通信服务能力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中快速增长的信息通信需求,特别是在宽带接入速率、普遍接入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二是信息化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产业化进程尚需加快,配套制度、推广机制相对滞后;三是电子政务平台的协同应用水平有待提高;四是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基础支撑、运维模式以及公众参与度等尚需统筹思考。
五、南通建设智慧城市的路径选择
南通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目标是“把南通建成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和国内一流的宜居创业城市。”具体包括“经济更加强盛、科教更加发达、社会更加和谐、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优良、人民更加幸福”等六大方面的发展目标。因此,采取合理的智慧城市建设路径是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