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

作者: 冯士军

摘 要:一直以来,教无定法。有学者提出教学是否应该有模式?我们认为讲教学模式对,不讲教学模式也对,关键是看自己所在环境的具体情况。教师完全按教学的内容、课的类型、教学的目标,以教学中学生学业效能的高低作方法的取舍,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物理; 课堂教学模式; 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13-001

许多中小学都在探索如何通过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现实状况是,学校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很多,而且不一定在一个层面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更有效呢?

一、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提出课堂教学的两个关键因素

1.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

“学生自己能学会”,其内涵不仅包括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也包括研究性学习;不但包括学生个体自己能学会的,还包括学生群体自己能学会的。因此,这一关键干预因素,既颠覆了教师讲得太多、太滥的情况,也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强调“书中学”与“做中学”并存,以“书中学”为主,但“做中学”必不可少。这样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

2.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

从表面上看,这一干预因素要求教师摒弃过去那种一味追求讲得正确、完整、生动,一味把教师的讲解作为学生习得的唯一途径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正确、完整。

案例:为什么讲了重点、难点,效果并不好?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功”。同一教师上两个平行班的课,两个班的原有基础差异不大。第一节几乎以教师讲为主,中间也插入一些提问等。课后,有学生反映说:上课听听是听得懂的,回家做作业是有困难的。问题出在哪里?你能说这位物理教师讲的不是这一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吗?其实,教师讲的绝大部分内容,绝大部分学生都是能自己看懂、学会的。那些自认为学会了的学生,其实有一句话并没有完全理解,就是:什么叫“在力的作用下通过的一段距离”。那么这个课怎么上才更有效呢?第二节课,教师换了一个班级,先让学生自学,形式是学生阅读文本,然后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问题是:“一个人拎着包在平地走,这个人对包做过功吗?”“一个人拎着包,站在上行的自动扶梯上,这个人对包做过功吗?”等等。

其实,这些问题的讨论并不只是让学生做做练习,而是在解决“什么是在力的作用下通过的距离”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和“相异构想”,力争解决这些“相异构想”。课后,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两堂课的教学效果大不一样。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

1.教师讲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对吗

重点不一定是学生自己学不会的,教师认为的难点,也许不是学生的难点;教师认为不是难点的,也许是学生的难点。前者强调的是教师本位、学科本位,后者强调的是学生本位,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以学定教。

“先学生学后教师教”与“教师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强调先学。让学生先学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是提高学习效能的必由之路,这可能已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同仁所认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不但强调了先学,而且强调了教师该教什么,另外,在教师教的同时,学生还在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是贯穿始终的。

2.教学只是教师把“桶里的水”倒到学生的“一个个杯子”里吗

不管哪个年级,也不管哪个学科,学生在学习某一项知识之前头脑里永远不可能是“空”的。如果真是“空”的,那我们的教学就太简单了,只要把“桶里的水”倒到学生的“一个个杯子”里去就行了。

目前,许多的教学,教师只是在学生头脑中错误的想法之前加上了正确的,过了若干时间之后,正确的跑掉了,留在学生脑中的还是原来错误的。怎么办?补课,再加上一点正确的。过后,又跑掉了,怎么办?再补课。这样的教学现象还少吗?

其实,在学习之前,学生通过学习、生活的各种经历,已经形成了对事物形形色色的看法。有的能帮助学生掌握这项知识,甚至超越这项知识,也有的,甚至更多的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只有当教师有意识地、适当地把学生的各种想法充分暴露出来,并加以解决,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有效的教学。

三、课堂教学关键因素的现实价值

1理念、观点教师容易接受

在公开课教学中应该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常态教学、家常课中更应该体现,但事实却难尽如人意。如果教师没有接受新的观点和理念,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很难改变的。因此,课堂教学的关键干预因素,是教师容易接受的观点与理念。

2.能反映出对课堂教学本质的充分理解

教学应该有不同的方法。只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课堂教学的干预不是一两次就能到位的,而是需要不断干预。只有不断干预,才能使学校的常态课堂教学形成自己的特色。

3.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内涵十分丰富

虽然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两个关键干预因素的叙述十分简洁,但内涵非常丰富。这样的干预强调了先学,反对教师讲得太多,指明教师究竟该讲什么;又强调学生可以是个体学习,也可以是群体学习。教学不仅是教师传授,更多的是学生“潜意识”的暴露,是议论,是学生自我的建构。正是由于这样的干预,使教学走向合作、走向对话,教师与学生成为合作共同体。也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4.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以关键干预因素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种改进的策略。然而,其干预的既可以是教学的方法,也可以是教学方式、手段等各个层面的问题,甚至是各层面交叉的问题。因此,干预因素有较强的操作性。我们从教学的实际问题中提出关键干预因素,又回到教学中解决现实的主要问题,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