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写作的指导和练习
作者: 熊德全摘 要:欲扬先抑,可以针对同一个人物,抑其一面扬其另一面;也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物,通过抑甲来扬乙。
关键词:欲扬先抑; 抑形扬神; 对应统一; 思路模拟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00-002
运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写作必然会遇到两个问题:1.抑什么扬什么?2.怎样抑怎样扬?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是指导学生认真贯通灵活贯彻以下四项基本规则:1.客观真实性原则;2.主观个性化原则;3.抑扬对应统一原则;4.为主题服务的原则。然后带领学生反复进行具体的思路模拟练习,直至完成实体写作。
一、表达是“形”,立意是“神”
抑形扬神必须为主题服务。东莞教研室朱河清老师从文学的艺术功能的角度一再强调“表达”是中学生作文训练的重中之重。刘巍老师又从文学的记史和教化功能的角度进一步提出“形神兼备、风骨一体”的要求。刘勰说“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表达是外形,立意是灵魂。有神无形是幽灵,有形无神充其量算是个文学舞台的模特,仅供养眼而不能怡情养性。欲扬先抑着眼于抑形扬神,或抑或扬都要紧扣立意这根弦,坚持为主题服务。做到“以意为帅”、“意在笔先”。《隋唐演义》里记述了这样一则故事,秦琼的母亲八十寿辰,陈咬金献诗贺寿“八十老母不是人,王母娘娘下凡尘,生个儿子做响马,偷得蟠桃献母亲”。第一句抑母老迈,第二句扬其长生;第三句抑子盗窃,第四句扬其孝顺。不论真假不谈得宜,单看内容,或抑或扬句句扣题。下面以2011年中考作文《我找到了快乐的钥匙》为例略作分析。这个题目好,好写而又难写好。它一方面考察学生描述现实生活表象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检测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规律的能力。说它好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经历过快乐的故事,有话可说。说它难写好就是普通的学生只能写出快乐的情形,沉浸在快乐之中而不能在享受快乐之后转身寻觅快乐的根源——钥匙。也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即使你最后发现了快乐的钥匙,你还会忽略题目中的一个“找”字,写不出一个寻找的过程。说白了,此文就是“找乐根”。如果一味地在乐中寻根,难免趋之平淡。这个题目适合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写作。我们可以先用抑笔叙写找不到快乐的郁闷、烦恼、痛苦,结尾用“我的快乐之门上了锁”之类的话作为过渡。之后再去扬,扬就是苦中找乐、乐中找根。写出柳暗之后的花明、花明之后的快乐,进而写出快乐之后蓦然回首的惊喜发现,写出“暮寝而思之”的幡然醒悟。这里的惊喜发现、幡然醒悟就是你要找的钥匙。《圣经》里说,当初天堂的人比肩接踵,最后十之八九都堕入了地狱,这是因为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掌握了天堂的钥匙。警世恒言!有了钥匙天堂才是你的家,而这把钥匙只能存放于人的心房,悟得便得,悟不得便不得。快乐的钥匙莫不如此啊。由此可见,或抑或扬都要紧扣“找乐根”这条弦,始终为主题服务。
二、立足自我,感同身受
锁定具体典型的可抑点可扬点。明确了抑扬的目的,选材剪材有了方向,并不等于你会写、你能写。作文好比出游,你确定了去向是钓鱼岛,可你的人仍然在东莞。你是坐船还是乘机?是携亲还是独行?这些才是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写作的实际问题就是选材、剪裁。究竟抑什么扬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抑形扬神,也就是抑其现象扬其本质。绝不能本末倒置。我在训练学生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写作的过程中每年都能遇到几个甚至十几个同学这样写,题目是《我的妈妈》。抑:出生不久,妈妈把我送走。扬:风雨天又接又送,生病时嘘寒问暖。毫无悬念,写此类作文的百分百都是女生。试问这样的抑扬有问题吗?答案是肯定的。生而不育有违圣母之道,可谓背天经叛地义,任何理由都只是借口。而风雨接送病疾护理之类,不要说是妈,即便是邻居也应能做到。这就是刘烨所说的“曲其形而欲景直,浊其源而望流清”,抑到死穴就扬不活了。
运用欲扬先抑抑什么抑到什么程度,作者要做到心中有数笔下有度。抑什么呢?抑:外貌、习惯、个性、爱好、学识、能力、境遇、身体属性等等。如《冯谖客孟尝君》《淮阴侯列传》《阿长与山海经》《名人传-托尔斯泰》都是针对同一个人先抑后扬的典型的范本。陈独秀的自传《没有父亲的孩子》、萧红的《永久的憧憬和追求》则是运用对比、抑甲扬乙的典例。名人的佳作不如身边的例文更具有说服力。在一次以《我的妈妈》为题的课堂作文中,三(11)班学生朱晓敏抑她妈妈虚荣的个性就是从外貌和习惯入手,她写道:“妈妈爱美,可是一张白里透红的脸皮包不住上下两排二十八颗参差不齐的大黄牙。她逢人说话总是捂嘴,开始是一只手,慢慢地就变成了两只。对外人捂习惯了,回到家里也放不下手。这样一来,我就遭殃了。妈妈一说话就抬手,不能做事,自然就落下许多家务堆到我身上。”这样的抑法就比较得体,即为下文的故事发展做铺垫又不会影响下文扬的效果。说到牙齿我想起一个笑话:厚街方家庄有个女孩,牙齿忒漂亮,逢人便笑。人问芳龄?笑曰十七。祖籍?广西。早餐?糯米鸡。有一天甩掉了两颗当门牙齿,人问芳龄?答曰十五。祖籍?广东。早餐?喝粥。虽是一则笑话,却暗含抑扬的妙趣。再如黄一仁同学抑其妈妈邋遢时从外貌、服饰下笔,他写道:“妈妈是个鞋匠,一双手脏里吧唧的,黑一块白一块,有时还夹杂着暗黄,比熊掌还难看。我最看不顺眼的是她腰间的那块劳动布围布,简直是个灰堆子,轻轻一拍就狼烟滚滚,三米内不能站人。”我不敢夸好,但是真实,我课后查实,他妈妈真的是鞋匠。我举此例,意在说明两点:一是抑要有度;二是抑要立足自我,结合自身的经历,尽可能做到客观真实具体形象。
抑是基础是铺垫,扬是目的是关键。那么扬什么?怎样扬呢?集中地说就是扬其精神和情怀。它包括忠、信、孝、悌、礼、义、廉、爱,温、良、恭、俭、让,才、智、勇、谋等优良品格以及亲情、友情、爱情、乡情、国情、民族情等伟大情怀。一个人的精神情怀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而是个人主观意识的定向和定位。一篇文章中,你扬什么,一方面取决于客观材料;另一方面也受个人主观因素(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我在启发学生凸显主题提炼可扬点的时候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厚街赤岭有一对父子租了一匹马去大岭山,途经新围,父骑儿牵,路人指责老父无爱。儿骑父牵,路人斥责小儿不孝。父子同骑,路人斥骂狼心狗肺。父子同步,路人嘲笑一对傻逼有马不骑。讲完故事我问学生:你能换个角度赞扬父子闪光的一面吗?答案精彩纷呈令人拍案。如果你是一名老师,又想亲自品尝一下惊喜的滋味,请你走上讲台问一问听一听,你会发现孩子的眼界更纯净更透明,他们能看到成人看不见的真善美。我的家乡信阳就有这样的传说:孩子的眼中有神,能见鬼。难怪丰子恺慨叹:“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沉的美德,比起孩子,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基于这一点,我一直是默尊学生为师的。在一次以《我的妈妈》为题并要求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写作的作文练习中,方海燕同学写道:“妈妈举起的筷子停在空中,她一眨不眨地盯着电视,脸上一阵阵泛红。CCTV-4正在播放钓鱼岛事件,看到野田佳彦蛮横的购岛行径,她猛的站立起来,举起的筷子‘啪’的一摔,指着野田破口大骂:‘无耻!无耻!无耻!’足足骂了一分钟还不解气,一个人盯在电视机前发狠。好一会儿,她突然举起右手握紧拳头跟着电视唱起国歌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听着妈妈神圣的歌声我不禁肃然起敬。我不自觉地站起身来,郑重地举起右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知什么时候,一直缄默的爸爸也握紧拳头加入合唱的队伍。”我读到此处,心潮澎湃不能自己,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爱国者形象早已跃然纸上。这又使我想起四年前陈嘉欣同学写母女一起看电视,看汶川地震的一幕时母女一起肃立、默哀、拥抱的情景。伟大如斯,有谁读过不为之怦然心动呢?
三、在抑扬间构建对应关系
反复进行思路模拟训练。运用欲扬先抑手法进行写作最好能在抑扬之间建立对应关系。这里的对应不只是严格意义上的一一对应,也可以是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关系。不管是多对一还是一对多,必须在“多”中构建一点和“一”形成直接对应以收到顿挫有致、抑扬一体的效果。《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一个典型的范本。本文是以“我”对阿长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为线索,而我对阿长的情感态度正是作者抑扬手法的产物。用思路图展示便一目了然:
这是抑扬连环、梅开二度式结构。第一轮抑扬是抑三点扬一点,所抑三点中第一点和扬构成直接对应——普通对伟大,二、三点和扬是间接对应。第二轮抑扬是抑一点扬一点,残忍对慈爱,无情对有心,这是相反关系的直接对应。正因为如此,读者不仅会有真实可信具体可感的感觉,而且还会有错落有致井然有序的感叹。在以《我的妈妈》为题的一次作文练习中,某某同学的作文思路图示如下:
读完前文的抑,我以为他下文要扬妈妈的勇敢和大方,不曾想他笔锋一偏,玩起三十六计兵行诡道来了。生气之余我又不禁怀疑他是不是一个战争的奇才。于是就半开玩笑地写下了二字批语——孙子。第二天,他找到我问其缘由。我又笑着在“孙子”后面补上两个字——传人,并且夸奖他有带兵打仗的才华,然后才给他讲顺理才能成章的作文之道。
詹姆斯·罗素说:“世界上所有好的观点加起来,还抵不上一次好的行动。”包德温先生也认为行为永远大于理论。这又使我想起刘国岱老师的经典名言:二十年教改最大的变化就是说得好的越来越多,做得好的越来越少!在作文教学中,刘巍老师一再强调动手比动口更重要。不过,在动手之前我还要啰嗦两句。抑和扬,正如《易经》中的阴和阳,两仪生四象。欲扬先抑的初始形态也同样呈现出四种基本模式:1、抑一扬一,2、抑多扬一,3、抑一扬多,4、抑多扬多。怎样指导学生模拟练习呢?我开始用圆圈加箭头的图示法,后来用序号标示法,各有利弊,不如框架格式直观明了。《六祖坛经》里说“人性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鉴于竹中学生参差不齐的个性差异和能力悬殊,我在进行模拟训练时一直遵守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熟能生巧的准则,由易到难、按部就班的训练:从四种模式最基本的第一种开始着手,从口述到笔写,逐步练习第二、三、四种模式。这里罗列一些学生的随堂习作以抛砖引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36,37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