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开发

作者: 柳水生

摘 要:学生学习,需要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两者缺一不可。培养与开发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让学生愿学、会学,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学生学习; 非智力因素; 培养探析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62-002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指的是认识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指的是如理想、信念、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学生获得好的学习成绩,需要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只看重学生的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开发是不利于学生获得良好成绩和终身学习的。教学工作实践和教学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在环境、教育条件及智力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如学生的荣誉感、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强,会对学习的学习和创造性才能的发挥产生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我校有这方面的深刻体会:“十一五”立项课题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表明,学生上课注意听讲,课后用心复习,自觉完成作业,我要学,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成绩普遍较好。由于教师比较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积极进取,比较刻苦,遇到困难能动脑筋,开展互动,解决问题,所以历年来市局有关部门教育教学质量检查都名列前茅,受到群众的称赞,社会的好评!

因此,农村小学领导与教师务必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养与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让学生愿学、会学,提高学习有效性。

一、树立主体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创新能力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新课程教育理念倡导自主创新性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古人曰:“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叶圣陶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说的太明确了,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但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自求得之更为重要,这对他们今后继续获取知识有利,对培养和发展求异思维、创新思维更有利。阿尔温·托夫勒告诫人们,一个不懂学习方法的人在过去不能算作文盲,但在未来他就是文盲。

2.倡导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互动

新课程标准提倡各种教学互动,师生、生生都可进行双边、多边活动。互动不能是形式上为互动的互动,我们选择和追求的互动应该有利于激发主体意识、创新能力和产生创新成果的开放型互动。在互动中,教师不再视传授知识为主要甚至唯一职能,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批判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提问和提建议,激发学生生疑、质疑,在答、辩的互动过程中开动脑筋,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大胆思考,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不必要求学生往一处想,统一答案,而应机智灵活,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考,给学生提供充分展开想象联想的空间,并不断鼓励学生超越自己。学生在学习中也不再视接受知识为主要甚至唯一任务,走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向知识广博、主动选择、个性凸显方向迈进。由于学习内容的开放性、生成性,学生有时会先知于教师,教师有时会失去“先知先觉”的角色。这时教师不能用强迫和命令的权威方式:不对就是不对!不可以就是不可以!否定学生自主创新的见解,影响学生创新性学习和发展。教师应持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理解的态度,以宽裕的精神和虚怀若谷的长者风度,确立“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真心实意的赞赏和鼓励,向学生学习,勇于承认知识的不足或技术的短缺,相互学习,教学相长,这就真正弘扬了学生的主体性。爱迪生上小学时有广泛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特爱探索,爱提想入非非的问题,老师一时答不上来,就恼羞成怒,说他捣乱,学校见他“屡教不改”,责令其退学。爱迪生母亲有一双慧眼,给他创造小天地,他痴迷忘情搞实验,终于成为一位大发明家,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创造力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每一个身心健康的人都有这种潜能。如能这样,学生自觉、主动参与教改,毫无顾虑地去想象、去探索、去发现,无拘无束地讨论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会证明和反驳,提出奇异的想法与做法,个性特长得到培养和发展,创新品质、情感、志向等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从而激发更多的创新灵感,释放出更多的创新能量。

二、激发学习情感,愿学、乐学

1.学习情感作用大

传统教学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的作用,因此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没动力、没激情、无聊、枯燥、厌学、逃学。新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教育回归到培养新世纪创造型人才上来。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它具有调节、迁移、感染、动力和定向的功能。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及学习本身必然产生一定的态度体验,这种态度体验就是学习情感。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一个人获取知识,成长成才,情感起着巨大的作用。小学生天真烂漫,其情感作用更大。如学生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学生就会顽强刻苦地学习,苦中求乐;如采取无所谓态度,就会厌学,正如孔子在《论语》中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情感是一种催化剂,激发学习情感,满足各人情感需求,可以情动于衷,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引起共鸣,达成共识。

2.教师的积极情感对学生学习影响大

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积极情感对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调节作用。教师敬业爱生、品德高尚、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会产生依恋感,就会愉快的接受教育。如教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离现象,物欲膨胀,搞有偿家教,参与传销或收受学生礼品等,学生可能当面服你,但心里很反感,教育效果差。因此,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教师必须要有积极向上的情感,对学生充满爱、充满理解、充满激情。一旦学生感受到爱,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心情好,热情高,能与教师倾心交谈,向教师敞开心扉,能正确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自省、自律,“亲其师而信其道”。

3.学生赞赏、尊重、喜欢、信赖教学业务水平高的教师

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与教师业务水平关系极大。学生总是赞赏、尊重、喜欢、信赖那些具有知识渊博、教学能力强、教学态度好、驾驶课堂能力强和把握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关系的创新型教师;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师,爱上他的课,学有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探究的强烈欲望;有了兴趣,学习就有动力,就不会把学习当作沉重的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会自主学习,废寝忘食,愿学、乐学。实践证明,只要学生学有兴致,又有教师高水平的激情指导,什么技艺都能学会。我校女子手球队原是一张白纸,只因有了前面二个条件,技战术水平提高快,2010年全国小学生手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我校队员积极进取、配合默契、抓住时机、果断出手,获得第三名佳绩,受到体委、教育局嘉奖。

三、锤炼学习意志,增强自信心

1.意志是实现预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上的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有个心理学家曾对400位有卓越成就的科学家作过调查,发现四分之三的人都经受过各种挫折磨炼,他们有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对所研究的项目和从事的事业有执着追求的精神,在创造探索的过程中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再大的挫折,决不退缩,充满必胜的信心,锲而不舍,奋勇登攀,获得成功。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增长创造性才能,锤炼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大无畏精神非常重要。

2.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对学生学习与终身学习有巨大的作用

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无论对学习、工作,还是终身学习,都有极大的作用。意志坚强的人,遇到意外情况会临危不惧,果断沉着,采用相应的措施转危为安。我们常可以看到,如中长跑,有的学生就能忍受极点的难受感觉,坚持练,运动成绩提高快。有的学生一上跑道就怕,装病退下。有的学生意志薄弱,看到不会做的作业或学习活动中遇到点挫折,就泄气,退缩。顽强的意志品质,能激活旺盛的斗志,失败不气馁,挫折不灰心,让勇敢充满自己,朝着新的目标奋进。

3.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主渠道,教师应把它摆到重要位置。现行小学新教材在培养学生意志力方面有明显倾向性,有的内容如《长征》《艰苦的岁月》等课文更为突出。教师在进行文化课教学时,要有意创设情景,把问题留给学生,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归还给学生,教师进行及时高效的点拨诱导,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动手练习,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反思,让学生懂得“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的”道理。教师不要定框框,不要控制学生丰富多彩的思维交流活动,尤其不能有意或无意地把学生引导到自己设定的标准答案上。有些教师以为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钻研太费时、费力,所以常形式一下公布答案,让学生抄答案、对答案。其实不然,平时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刻苦攻坚的钻劲,甚至遭受点挫折乃至失败,或经受各种挫折磨炼,如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到阳光下,到大自然中去,参加远足、野营、登山、自行车等健身运动,让他们从小经风雨,见世面,就能有效地增强学习毅力和不畏艰险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进取精神,这对于学生非智力心理素质的发展极为有利,其回报是丰厚而深远的。

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今天,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开发,这将有力地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健体,成为创造型人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