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愿读、会读、乐读
作者: 徐燕摘 要:《小学数学新课标准》指出: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数学阅读能力成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基础能力。本文从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出发,创造良好的阅读机会,指导学生数学阅读方法和技巧,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 兴趣;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63-001
数学新课标强调:“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考试中有些十分简单的题目,但学生也答错题;写作业时,上面的题目写的是这个数字,而列式时却写成别的数字……数学阅读状况实在令人担忧。那么,数学课堂上如何合理安排和指导学生阅读呢?针对以上几种现状,我主要从兴趣、时机、方法等方面采取有效对策,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培养阅读兴趣,变“不肯读”为“喜欢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数学,要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立足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年龄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基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如教学“认识公顷”时,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我们的教室地面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大约是1公顷?”“一个标准篮球场的面积是400平方米,多少个这样的篮球场大约是1公顷?”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认知活动的有效方法,会造成学生心理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不平衡,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计算后,阅读感知1公顷的大小,本来很抽象的空间概念,给了学生生活中的实体依托,学生学起来也不乏味了,而且还能很好地感受到1公顷很大。课末,“1公顷森林的作用”、“1公顷耕地的作用”等一些课外阅读,学生不但很感兴趣,而且针对这些数据,孩子们讨论激烈,还发表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去阅读,就会驱使学生去思考、分析数学语言,增强其语句转化和理解的能力。同时,有一定目的性和计划性的数学阅读,又会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和质量,并进一步诱发和保持其阅读的欲望。
二、抓住阅读契机,变“不让读”为“放手读”
往往在课堂上,老师总是习惯于自己把题目读一遍,生怕学生自己读不懂题目,这种做法容易让学生形成依赖感,习惯于在老师的帮助下读题、解题。长此以往,读题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会下降。因此,在实践读题教学时,第一步就是要放手让学生去读,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适当加以引导,教给学生读题的方法,做到授之以渔。
具体做法如下:①当学生拿到一道新题目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读题,以增强学生读题的自信心。②当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做好标记,根据整个题目的意思先揣摩一下,再请教师或同学一起讨论,最后能够达到独立、完整地读出题目和读懂题意。在此过程中,老师要适当的对有进步的同学加以表扬,对读题困难的学生要给予耐心的指导,想方设法的为学生创造出一个人人爱读题;有耐心读好题、读准题的氛围。
三、指导阅读方法,变“不会读”为“我能读”
教师在教学时应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给予他们科学的、有序的指导,使之逐步形成阅读策略,从“不会读”到“我能读”。
1.标重点字词法
标重点字词法就是在进行数学阅读时,标划重点字词并着重理解,以便尽快掌握阅读内容或找出解题思路的一种方法。比如: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让学生在讨论归纳的基础上阅读课本中的文字,并标出重点词——“末尾”,引导理解“末尾”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及时出示“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文字叙述,让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并举例说明。这样,通过标出性质中的重点字词和阅读理解,学生也就能够真正地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了。
2.质疑读
质疑读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的过程是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数学课一开始,教材都会提供一幅情景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哪些数学问题?”这是我们常用的在数学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哪些条件?”这也是有效的阅读方式之一,带着问题,学生会有针对性的选择有用的条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比较读
比较读就是通过读来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从而掌握数学知识,把知识内化的一种读书方法。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
例如,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大部分学生对数量和分率两类题目不能很清楚的分辨。我就出示以下两道题:(1)一根绳子长4/5米,剪去1/5,还剩多少米?(2)一根绳子长4/5米,剪去1/5米,还剩多少米?同时我提问:“这两道题目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1/5在两道题中各表示什么意义?解题思路又有什么区别?”通过反复读,学生对这两种题的区别、联系就进一步理解了,解题错误也随之减少。
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
总之,数学阅读方法有很多,而且,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持之以恒,有意指导,经常训练,才能促使学生愿读,会读,乐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