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预习,筑就高效课堂
作者: 鲁晨黎 张明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定教”,这一理念明确了学生的学是要先于教师的教,教师的教学方案是基于学生的预习活动之上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有效预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71-001
无论何种教学模式,预习都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预习作为重要的教学准备策略,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自己对课文先行了解、质疑、思考、释疑的学习过程。
然而纵观实际教学中的预习情况却不尽人意:有的预习只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有的只停留在最常规的层面上,常常就是简单的读几遍课文,划几个词语,课课如此,千篇一律;还有的虽然有对课文内容更深层次的挖掘,如归纳文章大意、段意等,可没考虑学生能力的层次性。那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现象,提高预习成效,从而为课堂全面增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目标,建立常规,让预习有的放矢
老师在组织学生预习时,一定要明确要预习的内容,要达成的目标,要收到的效果。任务要求要简单而又具体,要有可操作性。例如从常规来说,我们每学一篇新课文都可以让学生从以下六个方面预习:
1.“读一读”;2.“标一标”;3.“圈一圈”;4.“画一画”;5.“写一写”;6.“问一问”。
这六个一,不仅让学生知道自己预习时该做什么,怎么做,天长日久,学生自然而然地有了预习的意识,养成了预习的常规习惯,拿到一篇新课文,自己就知道该如何去预习了。
二、因“文”而异,形式多样,让预习生动有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有记叙文、散文、诗歌及科普文章等,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除了常规预习外,教师还应该根据课文教学需要,提供不同的预习方法和形式,增强预习的趣味性,以达到更好的预习效果。
从预习形式上来说,除了常规的单人单一形式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进行:
1.合作式预习。对于一些较有难度、深度的课文,在预习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分成预习小组,同学们共同预习,交流讨论,分享成果,既降低了预习的难度,又增加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2.竞赛式预习。小学生天生就是富有表现欲的,只要引导恰当,会给学生的学习增加强大的动力。在预习中,把竞争引入其中,亦会取得相同的效果。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比比谁课文读得顺,谁记忆、理解的词语多,谁发现的问题多……在学生积极的竞争中,学生享受到了有效预习的乐趣,又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再接再厉,良性发展。
从预习的内容上来说,除了常规的六个一外,还可以根据课文类型,组织学生进行如下一些预习活动:
1.查阅资料。例如预习《枫桥夜泊》这首诗时,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资料,了解诗作者张继的生平,了解作诗的背景。当学生了解到当时的张继科考落榜,失意离开家乡来到苏州,就不难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忧愁、寂寞的心情了。
2.符号标注。在预习过程中,引导孩子边读书,边思考,边标注,形成一套自己的标注符号,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例如预习《掌声》一课时,布置学生读到感动的词、句时作好标注,并注明你为什么感动。学生在预习时从一些词句中初步感受了小英从自卑走向开朗的过程,领悟了掌声的魅力。
3.习题试解,即布置学生思考课后习题,以达到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课后习题是围绕本课所要揭示的中心所设计的习题,试解习题,就是在有针对性地思考问题,有针对性地预习。例如预习《三袋麦子》一课时,布置学生思考:小猪、小牛、小猴收到一口袋麦子后各是怎样做的,你最喜欢谁的做法?预习时,学生紧紧围绕这个问题去感悟课文,从三个小动物的言行中体会到三个小动物不同的性格特点,所以对一口袋麦子的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在思考最喜欢谁的做法中各抒己见,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4.学说逗唱。孩子是生动的个体,不喜欢墨守成规,喜欢无拘无束,预习活动有趣生动,才能让孩子更加投入,更有激情。由此我们可以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文艺活动引入预习中,增强预习的趣味性,提高预习效果。
三、及时检测,积极评价,让预习有效开展
学生的预习情况如果不加检测,得不到积极评价,那么学生在思想上就会轻视预习,进而在行动上马虎了事,甚至完全不当回事。因此在布置学生预习之后,教师就要及时的对学生的预习做一个检测,并进行积极的多元评价,激励和督促学生高质量的完成预习,让预习能富有成效的开展下去。
对于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有的教师帮助学生建立预习本,制定预习反馈表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如有的老师根据平时预习的习惯和常规,制定了如下的预习反馈表:
☆课题:( )
☆1.预习时,我读了( )遍课文,是读给( )(签名)听的。
☆2.我摘录的课文中的生字词有:( )
☆3.我理解到的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
4.我最喜欢的人、事或句子(写清理由):( )
5.我的疑问:( )
6.我了解到的相关课外信息:( )
这份预习反馈表中打☆为必做题,其余为选做题,可以看出来这样的设计是在较全面检测学生预习情况时,又考虑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是有层次性的,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预习的目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预习效果。根据课文类型和教学需求,我们还可以对预习反馈表的内容设置进行相关的调整,以满足我们的需要。
根据这样的反馈表,我们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应以激励性和多元性为主。评价时,着眼于对学生预习成果的肯定,在此基础上帮助其认识不足。同时评价时还要让同学、家长参与进来,形成多元的评价环境,一方面让评价更为客观,也易于让学生认识和接受;另一方面因为同学、家长的参与,也进一步保证了学生在预习时的有效性。
总之,我们教师只有多管齐下,努力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感受到预习的成果和乐趣,才能有效地让学生开展预习,才能筑就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