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预习习惯 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作者: 王琼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培养英语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增强学生听课的目的性,提高听课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英语; 课前预习; 预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85-001
教会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为学生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培养学生自主性预习的好习惯呢?
一、做好预习准备工作
1.明确预习要求,提高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我提出了明确的预习要求,让学生觉得很容易操作。如教学《6A Unit1 Public signs》之前,我针对课题的内容设计了一系列预习要求:第一步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查找工作,找出自己熟悉的标志;第二步要求了解所找标志的含义;第三步要求学生通过询问家长或查找资料,了解这些标志的英语表达。这样学生们在课前已基本了解“public signs”,从而缩短了课堂教学时间,同时,通过预习学生也变得有话可说,当教学进入到“说一说,比一比”的活动时,学生们的表现欲和学习热情都跟着高涨起来了。
2.简化预习内容,形成基本模式
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预习内容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如:在教学《6A Unit 2 Ben’s birthday》的课文之前我布置了以下预习任务:听录音五遍,并针对这个预习任务,我还作了以下要求:(1)不看教材光听录音二遍,想一想听懂了哪些?(2)边看课本边听录音,找一找有哪些生词。(3)边听边跟读,注重生词的读音。(4)继续听读,注意语音语调。这样的几个步骤,每个学生都能比较轻松地完成预习任务,从而减少了学习课文时的难度。
3.细化学生层次,提出不同要求
不同学生学习的基础、习惯和兴趣,还有接受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不同,如果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达到相同的预习效果,学生会因为内容过于复杂,而不知该如何去操作,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布置预习A部分课文板块时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依据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我将学生分成三个等级:A后进生,B发展生和C快进生。对每个层次的学生我提出了不同的预习任务,并让学生自主选择层次,以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如第一层次的任务是能跟读录音,找到哪些是学过的知识。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本课中的疑点和难点。第三层次的要求是能背诵课文,并能通过一些途径自行解决问题。
二、提供合理的预习方法
预习不仅仅只是对新知的提前学习,更是再现或复习已学知识的过程。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教师应及早地进行学法的指导,因为学生一旦运用了某些方法形成习惯,就极不容易纠正。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还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还不能运用抽象逻辑思维方法自主归纳适合自己特点的预习方法。所以要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预习习惯,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对知识进行整理。针对我们课程的安排,我一般采用预习的方法有三种:会话预习,句型预习和阅读预习。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选用合适的预习方法。词汇及短语预习;可以采用查一查,比一比,说一说的方法;句型预习:可以采用找一找,试一试,比一比的方法;语篇预习:可以采用读一读,划一划,写一写的方法。
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预习习惯还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是听录音五遍,很多学生在听的技巧方面需要指导。其次是要指导学生及时做好预习记录,记录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次日向老师请教。
三、制定促进预习的措施
1.认真执行课内外检查,促进学生预习。叶圣陶老师指出,“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所以每次布置的预习作业第二天来老师一定要抽出时间查一查,让学生有紧迫感并且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同学并给予奖励,对于做得不够全面的同学要求补好并教育。让学生充分意识预习是和书面作业同等重要的。
首先,组内互查。对于书面的预习作业,由组长负责检查;对于朗读,默写等,小组成员互查;对于思考类的预习作业,组内学生交流并做好登记。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确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
其次,课堂提问,教师抽查。有些预习成果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反映出来,教师的课堂提问就是教师检查学生预习的结果。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兼顾到班中的每个学生,促进他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重视这一环节,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这样,教师既督促了学生,又可以发现学生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教学。
2.建立奖励机制,增强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心是成功的需要。维持学生预习的兴趣,光靠批评、检查是行不通的,为此我们请组长帮忙,每天记录好学生预习遍数,每周评选一名预习最积极最认真的同学进行嘉奖。在奖励机制下,学生逐渐变“要我预习”为“我要预习”。
3.鼓励积极讨论,大胆提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每次预习后,学生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新词的发音吃不准;词义或句义不理解等。教师根据学生理解力的不同、接受力的高低,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互相学习,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快速反应、猜谜语、回答问题等方法进行检测。
4.取得家长的支持与帮助。预习工作是在家里进行的,孩子年龄还小,一旦离开家长的监督,就会懈怠、偷懒。这时就要向家长具体讲述科学预习的必要性和方法,取得他们的支持,使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并要求家长无论多忙,也要在前一个月里天天进行陪读,甚至时间更长,直到他们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2]儿童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2009版
[3]任务型语言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
[4]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