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无声胜有声

作者: 张进

摘 要:语文教师要认识默读的价值,重视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默读的“场”,教会学生默读的“法”,让学生真正学会默读,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关键词:创设环境; 指导得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86-001

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小学生从第一学段开始,就要学习默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高级段更是要求学生做到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古今贤文·读书篇》指出:默读便于思索,朗读便于记忆。作为一个社会人,人们在生活、工作中,阅读的基本形式就是默读。人们通过默读,迅速吮吸知识的营养,思考诠释心中的疑问,感受培养人文精神。默读是人终身学习并得以发展的重要方式。

一、显宁静场,聆听花开的声音

“潜心涵泳,细细体察”是一种动人的默读境界。让孩子们边读边想,可以扣住词句反复读、反复想;可以用心去体会、揣摩、探究。思绪纷飞,联想翩跹,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执教《理想的风筝》,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问同学,课文中除了写刘老师的外貌,还写了他和同学们的笑,从这些“笑声”中,你读出了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用心去读,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默读着,思考着,想象着……5分钟后,课堂交流,学生纷纷发言,一层层深入的思考,一阵阵发自肺腑的感叹,让学生心灵颤动,真正感受到了刘老师乐观,坚强,与学生之间的亲密,以及同学们心里对刘老师的同情、理解、敬爱之情。

足够的默读时间,充分的思维空间,安静的阅读环境,人人参与阅读,人人进入文本。孩子们集中心智,心无杂念,文字流入心坎,思绪灵光闪现。

教师为学生创设的默读环境,应排除各种不良的环境干扰,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默读。这样,默读才有任务的驱动,才有内在的动力,才有明确的心理指向,才会真正“沉”入文本去。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初读感知后提出一个探究的话题,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彭德怀深爱着他的大黑骡子?彭德怀既然这样爱大黑骡子,为什么把它杀了?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去思考。看似宁静的课堂,思绪却是波涛汹涌。有思考,就会有收获,有收获,就会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所以,成功的默读需要教者给学生营造宁静的环节,留有足够的时间,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平心静气地读书,前后联系地读书,步步深入地读书。也只有这样读,才能使学生有自我的思考,独特的感悟,新颖的发现,巨大的启迪,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

二、得默读法,品赏思维的舞蹈

默读需要得法,需要指导。方法得当,默读的效率才能提高。

方法一:眼动口不动,读书贵有疑

默读时,我们要注意做到“三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要尽量看清每一个字,不能一目十行。心到,是指注意力集中,边读边想,关注词句的意思和联系。手到,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孩子在默读时,边读边动笔,或划出重点词句,或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或写写自己的阅读感悟。这样才能提高默读的效果。

学贵有疑,默读便于学生边读边思,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揣度、质疑,养成在书本上做记号的习惯,记下自己发现的问题及疑惑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性与文本最直接最亲密的接触。在学习《半截蜡烛》时,我布置学生充分预习,内容包括默读课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探讨课文后的习题,试着概括文章内容,同时别忘了在感兴趣或有疑问的地方做注解。如此“潜心会文”,学生感知文本、质疑文本,进而生成自我的视界,形成个性化阅读。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找到已会点和疑难点,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顺利掌握新知识。

方法二:走马要观花,瞻前又顾后

默读要有速度要求。默读的速度是朗读的数倍甚至是数十倍,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平常所说的“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就是默读的方式。但教师应指导学生,默读不能一味强调速度,囫囵吞枣。可以进行方法的指导,如读书除了关注情节,还要关注表达方法,读词语、读修辞、读结构、读情感……也就是上文说的“心到”。

要会联系上下文去思考、揣摩。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厄运”指什么?为什么说原稿被偷走是“厄运”呢?面对“厄运”,谈迁又是怎么做的?联系上下文默读,思考。学生联系上文,读懂了原稿的诞生倾注了谈迁毕生的心血,联系下文读懂了谈迁的悲痛欲绝和坚定的信念。

默读往往会使课堂显得冷清,但正是由于默读不出声,避免了学生间的相互干扰,利于学生静心沉思,造成智慧的火花闪烁。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常在静寂中所产生,“无声胜有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