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智慧
作者: 冯春燕摘 要:小A是个令人头疼的学生,那些常常有着出乎意料的行为,似乎总是矛盾地同时出现在他的身上。其行为背后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对于孩子来说,他的成长过程必然要走弯路。当小A身上出现了种种不合理的行为时,不能把他当成一个问题学生来看待。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竟然能发现他身上的许多闪光点。
关键词:特殊生; 心理分析; 应对策略; 换个角度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89-001
【案例叙述】
刚一接五二班不久,就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为《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当看到小A和他的伙伴把一只无意中咬了他一口的猫先是用绳子栓在自行车后面拖没了毛,又用白酒、醋涂在它的伤口上,最后生生活埋的事,不禁感到阵阵毛骨悚然,才十岁的孩子,这是怎样的一种残忍,又是对生命的一种怎样的冷漠啊!
作为草原上来的人,讲到老舍先生的《草原》一课,我自然是充满感情,所以给学生讲了许多草原风光、风情,讲到动情处,个个学生眼中都对草原充满了向往。正在这时,小A站起来说他去过内蒙古,并兴致勃勃地给同学讲起怎样骑马、怎样捉蚂蚱捉黄鼠狼。他讲得栩栩如生,学生听得入迷又羡慕。然而,后来碰到他的父亲谈及此事,得知他根本就没有去过内蒙古,他所说的一切,都是从《狼·图腾》这本书上获得。学期中时,六年级的顾老师告诉我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小A到阅览室借书时,悄悄地偷了六、七本书,放在裤子里拿走,正巧被她发现了。仔细调查,果然有这件事,且不止一次,已经有过几次了。
期末,小A被评上“博学奖”,他又问了一个问题:“老师,同学们为什么不评我‘勤劳奖’呢?班级里饮水机的水喝完,每次都是我去搬来。”我告诉他:“大概是你经常忘记做值日生的原因吧。”
【心理分析】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其行为背后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从一件又一件的事仔细剖析,我发现也不难理解。他的天资极其聪颖,记忆力好,对新知识充满浓厚的兴趣,自己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所以,当讲到“草原”时,他的充满想象的大草原之旅,连生长于草原的老师都深信不疑。可惜的是,这棵本应茁壮成长的小树,却在早期教育时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
读一、二年级,正是一个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而他的父亲此时大排挡的生意正兴隆,每天放学后,他都要在父亲的店里呆到很晚,生活没有规律,睡觉晚,没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而他的父母,虽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但却错误地以为只要支持老师的工作,把孩子交给老师就可以了,忽略了环境以及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影响。
【教育措施】
基于以上的分析,当小A身上出现了种种不合理的行为时,我觉得不能把他当成一个问题学生来看待。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竟然能发现他身上的许多闪光点:不能按时完成回家作业,但喜欢读书,有极强的汲取知识的能力和欲望,;常常忘记做值日生,但关心集体,肯为班级付出;与同学产生纠纷时,以江湖义气的方式解决,但也极大气,不斤斤计较。关键在于,老师和家长应怎样帮助他改变不合理认知,矫正不合理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我所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尊重孩子的自尊,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根据ABC(A事件B看法C行为结果)理论,对同一个事件,不同的看法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小A的很多行为都与他想法的偏差有关。要想改变他的不合理行为,何不从改变他的认知入手呢?比如知道他的妈妈在家里养了狗,就请他谈谈狗的可爱之处,并一起欣赏动物类书籍,使他逐渐地对小动物产生爱心,虐待小动物的行为自然就消失了,记得后来在一篇题为《我最后悔的一件事》的习作中,他写道,自己做的最后悔的事就是伤害那只猫。
当发生“偷书”事件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很震惊,也很气愤。但冷静下来想想,小A是一个极喜欢读书的孩子,想要占有书,却缺乏正确的途径,老师对这件事的处理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家长对他的态度、学生对他的看法,甚至于他自己对自己的定位。而且,他没有偷过其他的东西,所以,自始至终,我没有说过一句“小偷针,大偷金”之类上纲上线的话。只告诉他,这样的行为是不允许的,要想得到书,必须通过正确的途径。接着又讨论了几种方式:向同学借、向老师借、到图书馆借、请爸爸妈妈购买,使他知道正确的方式有很多。同时,也做通他父母的工作,没有打他,但给予适当的“隔离”惩罚,使他认识到这样的事情是社会规则所不能允许的。从此,类似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
当然,这只是对他个别行为的处理,对于他来说,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做事的责任心却是长期的需持之以恒的工作。针对于十一、二岁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我决定通过行为塑造来完成。例如让他一下子完成所有的回家作业,对他来说,困难较大。所以我把一个大的训练目标分为几个小目标,例如语文作业,第一步,每天能完成抄词作业就给予表扬,等这项功课他能按时完成并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再依次一步步增加到口头作业、预习作业、综合作业、周记、书海拾贝等,每巩固一项,再进行另一项。如此渐进,直到他在家中能按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每一项作业。这个训练对于矫正他的学习习惯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当中由于种种原因,也有很多起伏,还需同时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更多地激发他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接下来的一学年要坚持下去的持久的工作。
心理学上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一个雕刻家在雕刻一件少女作品时,倾心投入自己全部的爱与热情,并诚心期盼少女能成为自己的心上人。没想到在他的真心感召下,那位雕像少女竟然活了,成了他的妻子。故事中雕刻家的执著期待与希望成了一种巨大的心理暗示,这种积极的暗示可以使无生命的获得生命,使有生命的焕发光彩。换一种心态看学生,换一种心态解决问题,在这一转换中虽然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但在自己的眼中山已不再是那座山、河也不再是那条河。心态变了,心情变了,自己变了,这种变化让我面对学生更积极、更快乐,也更能从中感到工作带来的幸福和它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