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子女健康心理的转化策略
作者: 江丽 张瑛摘 要:近年来,本地生源减少、外来学生日益增多,学校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构建一套新市民子女适应的教育,不仅解决新市民子女就学的困难,也使他们能迅速接受、适应正规的义务教育,促使教师爱满天下,乐育英才,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新市民子女;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88-001
各种调查显示,我校新市民子女心理不健康现象客观存在。因此,我校把“提高新市民子女的心理素质,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增强学习、生活的适应能力”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真正从内心接纳新市民子女,探索校本心理健康教育之路。
一、新市民子女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我意识增强,心理品质不成熟
新市民子女因随父母漂泊求学,由于自身身心发育的不成熟,较之一般学生,新市民子女出现心理困惑和障碍的情况更为严重。在人际关系上,自我意识增强,师生关系容易紧张,容易产生对抗、压抑心理;同伴之间容易敏感,关系不融洽;与父母关系更是经常闹别扭、哭鼻子。这些都是心理品质不成熟的表现。
2.学习目的不明确、心理障碍较突出
受学习环境、学习基础影响,新市民子女学习的心理压力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和厌学,有相当的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不主动,产生厌学、畏难情绪。
二、新市民子女健康心理的转化策略
陶行知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积极转变观念,关心爱护新市民子女,一视同仁地对待,帮助新市民子女走出心灵的困境。
1.关注成功体验,培养学习兴趣
成功体验是个体完成某项学习或活动任务后产生的自我满足的积极愉快的情绪状态。成功体验能满足学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教师平时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暗示,给予“我能行”的心理暗示,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从而产生无穷的动力。平时多与学生沟通,要扬长避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个性特长,让学生从自己喜爱的功课中寻求成功。
2.巧借集体力量,锻炼学习意志
班集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园地,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营造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班集体,尽力培养学生对班集体的深厚感情,利用班集体的约束力和集体舆论评价的影响力,不断培养新市民学生的健康心理。一是成立互帮互助小组。二是设立小导师监督岗。三是作业多元化。四是发展性评价。爱是教师改进工作的源泉,也是学生成长的源泉。学困生的内心往往很自卑,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针对学生缺乏自信的情况,我经常在作业、试卷写上激励、表扬的话语,并当众表扬成绩有进步的学困生,他们会因为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而兴奋、自信起来,树立好好学习的信心。五是主题班会及时到位。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融合了班级氛围,转化了本地生和外地生之间的隔阂、差异,不断锻炼学习意志,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
3.注重内观疗法,预防偏差行为
一些新市民子女年龄大,已步入青春期,思想较成熟,但家庭教育不到位,会流露出心思不在学习上,且抱怨生活、消极对抗的情绪,情感、行为容易发生偏差。注重内观疗法,就能很好地预防偏差行为。内观疗法也被称之为“自己观察法”,是一种通过对身边人,特别是母亲或其他人,以“我所得到的、我所付出的、我给别人添了麻烦”的三个提问的形式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反思的一种方法。通过对自己个人成长过程中人际关系进行回忆,从而对自己存在的多种非理性认知进行察觉和矫正,改变执著的自我中心主义意识,并使自己心灵得到洗涤和升华,更多地体验他人、社会对我的关爱,及时纠正一些偏差行为,认识和感悟生命使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和谐一致。如让学生反省与周围人交往的方式,尤其是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等,反省与朋友、同学相处的习惯。分析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生命,促使学生自我观照、自我启发、自我剖析、自我洞察、自我创新、自我重建,及时纠正不健康的心理。
4.改革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素质
在读书唯上论的传统思想下,大多数教师依然奉行着“桶罐理论”,把学生当成没有思想、情感、人格的填充物,师生间没有情感的交流,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忽视了民主平等的环境创设,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厌学、情感淡薄、脆弱、自控力差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接触外来学生,多倾听他们的心声,避免他们会错师意,产生消极情绪,既影响学业表现,又影响心理健康。因此,教师要学会差别评价,根据不同的外来学生及时改变评价标准,有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情绪等,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另外,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同伴关系,尊重其交往需要,并正确引导其同伴关系的发展,给予孤立的学生及时的关爱和帮助,促进学生友谊的健康成长。
5.注重家校联合,提高家教水平
一般新市民子女家庭是“三多三无”现象:即忙于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家长文化程度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平时学校、老师要注重多和他们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进步和不足),与家长沟通思想,让家长也要改变以往简单、粗暴的态度方式,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校达成共识,对症下药。指导家长阅读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鼓励家长创设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信任他们;建议家长抽时间带孩子去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利用亲情感化他们,慢慢消除对立情绪,只有家校联合形成合力,才能增强教育教学的效力。
陶行知说:“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新市民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教师学会用赏识的教育方式,科学的态度,智慧的方法,让学生在与老师的沟通、引导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感、道德观,使他们不自卑、不内向,在宽松、温馨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学习,和同学们愉快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朝着胜利的曙光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