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作者: 丁德铭

摘 要:数学活动课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所以一节成功的数学活动课应着眼于给学生创设探索、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愉悦身心,激发潜能,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不同的收获,获得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活动课; 教学实践;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99-001

数学活动课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一、数学活动课的地位、作用与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完全改革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将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加强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笔者认为,新增实践活动课内容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现状,改“学数学”为“做数学”,与国际教学接轨,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数学能力是通过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观念及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同时也为活动课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即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活动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充分而各有特色的发展。

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及实践

实践与自主是数学活动课的精髓,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核心要素。就活动而言,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例如一张正方形纸的边长是10厘米,在它的边上剪去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后,剩下的纸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这样的练习就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创造性才能的舞台。在课堂上,把握时机让学生去摆一摆、折一折、分一分、称一称、量一量、摸一摸、数一数、拼一拼等等,都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发展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1.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前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夫指出:“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作为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法,将死知识教活,把枯燥、抽象的内容教得生动、形象,培养学生对知识结构发展的悬念感,使学生像追求生动的故事情节那样去注视知识的发展与深化。例如学习“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过去有一财主爱财如命。店里的酱油每500克是1角4分钱。财主给小伙计1角钱,让他去买500克酱油,买不来就不给饭吃和工钱。谁能帮助小伙计想个好办法呢?学生觉得非常有趣,但想不出好办法。这时我说:“我们就在这节课要学的知识里找答案。”学生渴望求知的心情十分迫切,极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原来,这小伙计是分十次去买酱油的,每次买50克酱油0.014元。聪明的小伙计用数学知识斗败了财主。

2.精选内容,注重普及性

数学活动课既然列入课程计划,就应当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因此所选的活动内容既要拓宽知识面,突出重点,又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普及性;内容既要有科普知识方面的,又要有科技活动方面的;既要突出操作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动手做一做,又要有阶梯性,以利于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学了《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后,我安排了一节电脑操作活动课,让每个学生自己上机操作“七巧板的拼图”及“图案设计”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并把他们的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创造园地”,让同学们及教师进行投票评价。由于注重普及,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对数学活动课的反思

要使活动课达到预期的效果,我认为活动课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明确的活动主题和目的

活动课要适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能力水平和生活经验选择活动内容,才能激发、培养、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既能在知识水平上有所提高,又能感受到心理的愉悦,体验成功,受到激励。在兴趣的驱使下,能够通过主动探究来发现,并圆满地解决问题,达到活动的目的。

2.活动课要重重组知识,重发现规律,重操作过程

活动过程不仅重视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发现,也重视对已知知识的整理和重组,要求学生不断提高抽象水平,并能用动作、语言、符号、图像等形式表达出来,为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准备条件。在活动中要提高智力操作的强度,重视思维的训练。应当要求学生用主动探索发现的态度和方法进行,不仅要发现知识的由来,更要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3.活动课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是在理论思维基础上实现对已有认识的突破或创新。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有关问题的资料的全面掌握,二是在更高层次上重组已有材料。现代教学中关于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目标,是以高强度的探索发现活动为基础的。设置活动课是希望活动能够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密切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然而,在现实的课程实践中,许多活动课甚至包括一些兴趣小组活动,往往丢掉了活动课程的本意,简单地把“看得见的活动”等同于活动课,把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等更为本质的东西抛弃了,留下的是徒有形式的“活动空壳”,为了“活动”而活动。若这些活动课不符合学生的兴趣、意愿,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发展需要,那么这种活动课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有违设置活动课的初衷。

总而言之,数学活动课是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 发展个性特长。因此,活动内容对每个学生来说不是绝对划一的, 而是会存在明显的弹性。所以一节成功的数学活动课应着眼于给学生创设探索、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愉悦身心,激发潜能。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不同的收获,获得不同的发展。当然,这也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组织能力、知识的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