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 王萍摘 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究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有利于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知识点,在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 探究;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00-001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善于引导,着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一定会得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他们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1]可见,要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其前提是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疑生欲,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迫切追求和主动探索的饱满热情,从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去主动探究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二、关注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迁移是已有知识和技能对“新知”学习的影响。教学中充分发挥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类似、学习方法类似、解题技能类似的知识进行对照,凭借知识方法的共同点,可诱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式迁移,诱发创新灵感,挖掘创新潜力。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采取让学生先填空:“(1):12÷8=( )÷( )(2):3/4=6/( )=( )/20”,待学生完成后,教师提问:“前面(1)中答案唯一吗?(1)、(2)两题分别运用了我们学过的什么数学知识?”接着再让学生探讨:“(3),6:4与(6×2):(4×2)相等吗?(4),6:4与(6÷2):(4÷2)相等吗?是否还能举出(3)、(4)类似的例子?”通过探讨:“你能悟出一个什么数学道理?你能总结出来吗?”由此在愉快的学习中促进了学生已有知识的正迁移,由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悟出了比的基本性质,既注重了知识的自然生成,又潜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还要让学生学习得法,能在教师指导下创造性地学习。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直接递给学生,而应带领他们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并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四、鼓励求异,发展学生的创新空间
求异是创新的基础。人类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倡导求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不拘泥于一种思维方式的习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面对教材权威要敢于“班门弄斧”,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如解答:“某邮递员从甲地到乙地,3小时就走了这段路的3/4,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路程还要几小时才能到达乙地?学生一般都能根据题意做出(1-3/4)÷(3/4÷3)的习惯解答。此时,我就“故弄玄虚”:“这样太常规了……”学生惊奇。我就引导性地提了些问题,让学生走求异性解答之路。教师提示:“(1):从走完这段路需多少小时的角度去思考。(3÷3/4-3或3÷3/4×(1-3/4));⑵从走的路程是剩下的路程的几分之几的角度去思考。(3/4÷(1-3/4)),(3):从剩下的路程是已走的几倍的角度去思考。((1-3/4)÷3/4),(4):能从题中找出相等的关系式吗?(5):此题还能用比例解吗?……面对以上一些求异性问题,学生在讨论中都做出了一一解答,此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敢于想别人之不敢想,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放手操作,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
知识不能仅靠传授和模仿而得来。要想真正获得知识,必须把小学生当作一个小小的研究者,由教师提供相关材料,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地探索知识,主动地感知、理解、抽象和概括知识,只有这样,知识才能真正内化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时,怎样记住1厘米的长度,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再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大约是1厘米?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厘米去量一量1米长的绳子,并问1米=( )厘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知道了1米=100厘米,最后又让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尺,让他们用尺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学生可以自由商量,互相合作,下座位室内、室外进行测量。这样通过动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比较容易掌握长度单位所表示的意义,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六、善用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才能
疑,是思维的启发剂,有疑才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阅读自学中、交流评价中质疑,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同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释疑,从而在质疑、释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某打字员3小时打字24页。照这样计算,要打168页字需要几小时?”不少学生列出168÷(24÷3)。交流评议时,有个学生大胆质疑:“为什么要先求每小时打字多少页?不先求它,行吗?”我顺势将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认为呢?”有的提出可以先求168页里有几个24页,再求需要几小时,即3×(168÷24);也有的提出可以先求打每页字需要几小时,再求打168页需要几小时,即3÷24×168。这样一来,学生在质疑、释疑中很自然地迸发出创新的“灵光”,养成了创新的“习惯”。
由此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