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作息时间失调的危害与对策
作者: 王佰济摘 要:本文是有感而发:看到自己和周边很多孩子,几乎不锻炼不劳动,排挤睡眠时间,几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作业上,一切为了分数。还有多少孩子,因过重的课业负担而睡眠严重不足?因此,应试教育严重危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本人就社会,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如何各司其职,共同协作,扭转局面,表明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休息不足; 减负增效; 各方努力; “对症下药”
中图分类号:G63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18-001
专家建议,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应达9小时以上。学业负担过重,睡眠不足,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可是现实生活中,睡眠不足8小时甚至7小时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大有人在。
造成学生睡眠不足的直接原因有三:教师布置作业量太多,一些家长或学生自己还“下任务”,这是首要原因;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边学边玩边作业,写作业速度太慢;每天花大量时间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而深层次原因:“应试教育”缺乏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功名化的教育价值观,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过分看重升学率,减负成为“空中楼阁”。
不可否认,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减负是重视的,措施也越来越有力。在2011年3月5日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而教育主管部门在不断发文件并组织人员三番五次来学校督查减负增效情况,目前仍在进行中,然而总有除不掉的“残余势力”,应付检查一套,实际操作又一套。2011年9月21日《江南都市报》报道了“3名小学女生相约跳楼,称‘死了就不写作业’的严重事故。”不值得我们反思吗?怎么办呢?
首先要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走出基础教育学校培养目标的误区。目前,对基础教育的好差评价仍停留在为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输送新生的多少上,不够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够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人才输送论”培养目标实践上的错位,理论上的矛盾给基础教育学校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同时,“人才输送论”也经不起道德的拷问,它缺失了教育的生命关怀;“人才输送论”培养目标指导下的基础教育学校没有承担起对社会发展和学生家长应该承担的责任,因而背弃了教育的“育人”本义。
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更新政策,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比如初中选用教材《电子与电工》《家用电器》等内容对从事相关研究、从事电工工作、从事销售电器和电子产品工作都非常有用,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知识,何不以某种形式真正纳入中考成绩的评价体系中呢?而目前这些课程,对好多学校只是课程表上的摆设而已。
其三,建立完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相关职能部门应不定期地调查暗访减负情况,甚至雇用卧底,把违规办学一网打尽,该处分的就处分,谁还会乱?
当然,对减负也不能搞一刀切。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仅有的教材和作业本,根本“喂不饱”他们!“马无夜草不肥“!对学习风气不浓的学校和学生,加大督促其完成学业的力度!
媒体又应该做些什么呢?应在多种报纸、杂志上多报道学生学业过重、睡眠不足对学生的危害性;报道“中等生领导优等生”的社会学统计学事例,说明读书好并不是唯一的出路,淡化一下教育的功利化;报道学业负担过重引起的严重后果的实例。电视台也应为此做些公益广告:睡眠不足,影响生长发育,影响智力,且使学生学习事倍功半。
那么中小学教师又应该为此作多大贡献呢?
要实行“快乐”教学法。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举例要生动活泼,语言要幽默风趣,表达要富有激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适当分层教学、分层作业。有些知识差学生看不懂,听不懂,可让他们学习其他浅显内容。另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老师应设计好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以保证他们有充足的睡眠。
最重要的是:布置额外作业时,教师要全面地考虑学生的作业量,各学科的教师要协调布置。题目要一道一道看过,超纲的、繁琐的、机械重复的内容,给予删除,并不能强制全班学生完成。对这些作业要收上来抽样批改纠正,否则学生将错就错,一错到底,适得其反!效率高了,作业少了,何愁睡眠不足!
最后,家长对子女要有正确的定位,顺应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与学校配合好,督促子女适当地劳动和锻炼,在规定的时间内休息。否则事与愿违。望子成龙太切,不考虑自己子女的实际情况,逼子女读读读,补补补,分分分,把成绩看成命根,不重视其身心健康,尤其是看不到学子心灵的轨迹,酿成多少人间悲剧——读成书呆子、忧郁症、神经病,甚至杀亲人。据杭州《都市快报》(A02版2012-2-24)报导,郑州一个17岁高中生用哑铃砸死妈妈,直接起因是妈妈让他一个寒假上5个补习班,休息的几天还要写作业。杀了后问他是否后悔,孩子摇摇头,说“我可以不用学习了,不用压力那么大了。”这些悲剧应多宣传和反馈,让广大家长参与讨论,吸取教训。还有,我们都看到,在台州,不管家境好差,全家为一个学子迁移租房,专门为学子烧饭洗衣拖地板,已成为社会风气,却美其名曰是为孩子学习创造良好环境,可是在这样的环境成长的孩子,会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吗?会有生活能力吗?会热爱劳动吗?呜呼,长此以往,下一代国民的体质和素养将会怎么样呢?
总之,过重的课业负担成为了应试教育的衍生物,掩盖了原本应该属于孩子的空间,已严重妨碍了教育的发展;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缺乏锻炼,严重危害了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各方力量和学生自己要共同努力,“对症下药”,让学生天天睡个充足觉,恢复孩子的正常生活,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在2011年3月5日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温家宝讲话稿》
[2]《教育科学研究》2010.04期
[3]《论语·雍也第六》
[4]天津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