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手问题的课堂观察分析

作者: 曹丽

摘 要:课堂观察,是吴江教育局教研室前年开始推广的一种教研模式。本文以此方式的记录和讨论为蓝本,以“举手”为标志,以“例谈”的文体,从智力、非智力因素,教学设计与学科价值观,课堂信息传递与反馈等方面,多角度讨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积极参与的负面因素。

关键词:举手; 负面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06-001

小学生的课堂心理决定了他们的听课认真程度,也决定了一堂课的质量。课堂上学生愿意举手回答问题是上课的一种积极心态,喜欢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强,更能体现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会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课堂上经常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思想,增添学生学习的自信。再有,基于积极性、自信心、思维乐趣、成就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学习习惯养成,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整体培养学生学科素质发展的主要途径。

本次小教数学中心组课堂观察研究活动的主题是《学生投入状态与教师教学组织》,要求针对盛泽中心小学陈小英老师执教的《认识分数》一课作详尽的统计和分析。笔者主要从课堂中学生举手情况的角度,统计并尝试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般问题。

陈老师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本节课中,有些教学环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较积极,愿意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半数以上,但也有的教学环节,教师提问下去,愿意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仅占9%。现依据统计数据,试分析影响学生课堂举手答题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问题的难度影响学生举手

教学一开始,陈老师借助多媒体演示一幅情境图(秋游图)。陈老师相续提出了三个问题。

1.四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位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个苹果?

2.两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两位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瓶矿泉水?

3.蛋糕平均分给两位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蛋糕?

教师在提问前两个问题时,班级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62%。当老师提问到第三个问题时,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仅占班级人数的35%。

分析:教师的前两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对解答平均分后得到的结果还是整数的问题。不存在困难,所以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较多。当老师提问到“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学生”的时候,得到的结果不能用一个整数表示,相对于前两个问题,难度系数有些提高。所以举手人数减少。

思考:前两个问题难度系数小,大部分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是没有困难的,所以他们是愿意举手回答问题的。但是,接下来的第三个问题,难度系数稍有一点增加,愿意举手的人明显减少,因此,教师提问时问题的难度系数是影响学生是否愿意举手回答问题的一个因素。

二、被动学习的习惯影响着学生举手

仍是分析上面这个教学环节。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的前两个问题:4个苹果平均分给2位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多少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位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瓶水?分得的结果是整数,对于学生而言是不存在难度的,可是班级仍有48%的学生不举手。相信这些学生大多数不是不会,有可能是觉得举了手未必能被老师叫到,放弃了举手回答问题。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习惯于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他们不举手是受一种学习习惯的影响。

三、学生对自己答案正确的自信度影响学生举手

在巩固练习中,教师提问:下面老师带大家到生活中去看看,下面这些东西让你联想到哪些几分之一呢?(课件出示:法国国旗、五角星、巧克力)

班级48%的学生举手。

分析: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活动中逐步清晰了几分之一的概念。加上这几个问题本身难度系数不大,所以大多数学生觉得自己是有把握回答对教师的提问。还有因为学生对自己的答案有了足够的自信,就愿意举手回答问题。

四、问题本身的价值性影响学生举手

片段三:新授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这部分教学,教师提问:一个分数有三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意义,你能不能根据各部分的意义,猜猜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

班级86%的学生选择了倾听,仅9%的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分析:这些部分概念性的知识,如果没有课前预习或者是原有这部分的知识,学生是猜不出来的。教师的提问超出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也会影响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思考: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还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者是指导学生课前预习,不然这样的提问只有个别学生能知道。不知道的学生进行一个毫无根据的猜测也没有意义,同时也耗费了课堂时间。

五、教学素材信息的清晰度和无关信息干扰,影响学生举手

知识运用这一教学环节中(媒体演示广告画),教师提问:广告中的画面让你想到几分之一?他还吃得开心吗?虽然少吃了一点蛋糕,但多收获了一份友谊。

这一教学环节,班级仅9%的学生举手。

分析:由于画面中的素材很多并且画面不够清晰,学生不能根据教师提问正确选取素材解答问题。学生面对教师的提问无从着手时,找不到头绪,也会放弃解决问题。教师提问的指向性模糊也会影响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思考:教师提供的素材要围绕问题来呈现,无关信息出现太多,会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干扰。教师在请学生观看画面时,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不能无目的的观察。对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用同桌合作的形式完成,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系数。

在吴江区教育局编撰的专题学习材料《构建有效课堂》中提到,要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度。这个“度”不仅仅是学生参与的深度与有效程度,其前提是学生参与的广度。参与是每个集体成员的基本权利,不是一个或者几个学生的“专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自主参与的有效性第一条就提出全员参与。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多思考,怎样做能使得我们的学生更多地愿意举起手来,主动的投入到积极回答问题中来,让课堂成为全体孩子的课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